农业“小火花”何以燎原?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农业“火花技术”发现、评估与培育实施办法(暂行)》。

何为“火花技术”?

即,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

具体的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方法、新资源、新装备、新模式等。

建立农业“火花技术”的发现、评估和培育机制的背后,是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科学首创精神的引领,更是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的根本要求。

如何推动农业“火花”变“火苗”进而变“火炬”,点燃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引擎?

以开放、辨证的科学态度看待“火花”。

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出不少创新技术、产品等,农业元宇宙、人工合成淀粉、细胞培养肉、预制菜、人造肉、农业AI对话机器人等,以其新奇特迅速获得诸多流量和关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流量之外,我们要理性看待农业领域新生事物,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判断题之外,做选择题未尝不可,这就要求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农业“火花”。

以预制菜为例,有着非常明显的两队阵营:坚决反对派和依然接受派。反对的声音诸如“预制菜是科技与狠活”“预制菜是猪狗食”“预制菜反人性,一定会成为一地鸡毛”“国人都喜欢现炒菜的味道,预制菜注定会失败”,旗帜鲜明地否定了预制菜。另一边,“预制菜是契合时代发展的产物”“预制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预制菜不是人的异化,而是人的解放”。网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而随着各省的积极实践,市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各地争创“预制菜之都”,各具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园拔地而起,预制菜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规模估值逐年递增,更为关键的是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支持政策,“培育发展预制菜”,短短的7个字,已然肯定了预制菜的正向价值。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规范,以品牌引领的理念,引导预制菜这种新产品、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示范带动作用。

再如农业元宇宙,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古老的产业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广东先行先试,元宇宙研究中心、农业平行时空代言人、数字营销商店......为德庆贡柑、徐闻菠萝、高州荔枝、广东丝苗米等本地优质品牌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由此来看,在“火花技术”萌芽、发展阶段,要抱以学习的态度、欢迎的态度,多去挖掘其更大的潜力,找到更适合的农业场景,以正确的科学精神守护每一束微弱的“火花”。

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火花技术”支持、推广机制。

在“火花技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强调“具有较高科学价值、较大应用潜力与发展前景”“经济实用、便捷轻简”“具备潜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因此,发现、挖掘一项“火花技术”,是从市场需求倒推其所具备的价值,在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看来,农业品牌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和文化,这些新技术正是随着消费升级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目的,所以重视科技的重要性是品牌建设中不容忽视的。

从“火花”到成果到品牌产品,这个实现过程可能需要一年,有些甚至数十年,因此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支持、推广机制。不以老观念抹杀新生事物,也不以偏概全盲从吹捧,农业“火花技术”的培育壮大需要一方健康的土壤。

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火花技术”专项,在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放一定的“绿色通道”。二是鼓励、支持有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新模式等优先落地试点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汇聚更多农业“火花”,点亮科技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陈红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