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果生产现状及其产业集聚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水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果品的生产总量、栽培面积及资源种类均居世界首位,优势农业产业的集聚度日趋显著,形成了许多具体产业的集聚区,极大提高了集聚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但是,我国果品生产未能发挥现有的果树资源优势,这与我国悠久的栽培历史、丰富的果树资源极不相称。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目前,与产业集聚度相关的研究较多:Walz、郑风田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此产生的持续生产率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应该借鉴产业区的发展经验与组织方式,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聚,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杨宝良、张华等、孙浦阳等、苗峻玮等认为,产业集聚有非常强的集聚能力,它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经济资源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集聚能促进区域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等供给质量和数量的提高,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集聚的好处将被削弱,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区域公平之间的权衡可能会逐渐失去相关性。赵玉林等、徐志仓等、卫龙宝等、高维龙、苗瑞洲、孟子恒等分别从地区、行业等角度,对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促使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集聚地生产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推动了集聚地产业的经济增长,但是,不同行业差异比较大。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产业集聚及区域经济存在异质性理论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2003—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果产量、产值、种植面积及地区分布等,在分析水果生产的变动趋势及区域分布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聚水平指标测算和分析我国水果产业集聚程度。此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水果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对于提供丰富优质的水果产品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01、我国水果生产现状

我国水果生产发展趋势

自2003年起,水果产量的统计包括种植业中的瓜果类,所以,分析时间选取2003—2020年共18个年度、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水果产量、产值和种植面积3个方面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如图1所示,2003—2020年,除了2016年略有下降之外,我国水果总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总产量为28692.4万t,与2003年的14517.4万t相比,增长了近1倍。水果种植面积在2014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2年出现下降,随后又有所回升。水果总产值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与2015年相比,产值下降了20.2%,主要是由水果种植面积下降引起的。总体来说,我国水果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幅度大于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表明水果单产存在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2015年,此趋势较为明显。

图片

我国水果生产地区分布

以2020年为例,对我国水果种植的地区分布进行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水果产量位于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广西、河南、陕西、广东,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山东省,为2938.9万t,其次是广西,为2785.7万t,再次是河南省,为2563.4万t。然而,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位于第8位和第11位,表明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水果单产较高。我国水果种植面积较高的省份是广西、陕西、广东、新疆、贵州及云南,表明这几个省份的水果单产偏低。在产值方面,位于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陕西、山东、广东、河南和四川,且均超过1000亿元,但是从单位产值来看,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以及海南较高,较低的是广西、贵州、陕西、广东、新疆等。西藏、青海、上海、北京、天津及吉林等省份,不论是产量、产值还是种植面积都非常低,可见这些省份不是水果生产的主产区。

图片

02、我国水果产业集聚度分析

产业集聚度衡量指标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产业的资源或者利润等经济效益指标向某特定或者某几个特定企业或区域集中的程度。目前,在产业集中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计量指标有市场集中度(CRn)、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洛伦茨曲线(LC)、空间基尼系数(G)和区位熵指数(LQ)等度量指标。

(1)市场集中度(CRn)。根据产业经济学,CRn是用来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或行业)之间市场或(行业)份额分布的指标,是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某一行业有关数值(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及利润等)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我国水果主产区在全国水果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式中,Si是第i个地区水果生产所占的市场份额(产量、产值或面积),X是水果生产总规模,Xi是某个地区水果生产规模,n是要计算的水果种植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通常为4、5或8。CRn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水果种植越集中;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水果种植越分散。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HHI是基于市场中企业的总数和规模分布,衡量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市场集中度产生的影响,是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式中,n是地区数,HHI值从10000/n~10000或1/n~1,该数值越大,代表水果种植产业集中度越高。与CRn相比,HHI克服了市场集中度指标没有指出市场中企业总数的缺点,对规模较大的前几个地区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特别敏感,能真实地反映地区之间规模的差距大小,更加突出了产业的集中情况。

(3)洛伦茨曲线(LC)和基尼系数(G)。相对集中率可反映产业内企业相对集中度,主要以LC和G为代表。LC最初是研究分析收入与财富的分布,以后推广用来度量产业内的相对集中率。1991年,克鲁格曼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基尼系数,当时用于测算美国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应用较为广泛。利用其原理来测度产业空间集中度,就是所谓的区位基尼系数,现在常用相对基尼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式中,yiyj分别是i地区与j地区水果种植产量(产值、种植面积等);|yiyj|为任何一对地区产量(产值、种植面积等)差值的绝对值,n为所有的地区数,µ为平均产量(产值、种植面积等)。G的取值范围为0~1,G为0,表示水果种植产业在空间分布是均匀的,该值越大,表明该地区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4)区位熵指数(LQ)。LQ又称专门化率,是指某地区某行业在全国该行业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行业占全国比重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图片

式中,LQi为i地区水果的产业集中程度,Li/L为i地区水果产量(产值、面积等)占全国的比重,Qi/Q为i地区农业总产量(产值、面积等)占全国的比重。若LQi>1,说明该地区产业集聚度高,具备专业化优势,或者说明该产业是该区域的重要产业;反之,则不具备专业化优势。

指标计算结果与分析

水果产业集聚度的时间趋势

基于全国水果种植业面积、产量及产值数据,本文计算了2003—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了我国水果生产的CR8、HHI、G和LQ。由表1可知,2003—2020年,基于水果产量、产值和面积的CR8均大于0.5,表示排名前8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果生产规模占全国水果生产规模的一半以上,产业集中度较高。但是,从年度变化来看,三者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基于果园面积计算的集中度,下降幅度大于基于产量和产值的集中度。再看考虑了水果产业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HHI,2003—2020年,基于产量、产值和面积的HHI均大于0.032(1/n=1/31),表示水果产业分布不均匀,即产业集中程度较高。G大于0.4(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也表示水果产业存在区域集聚情况。同CR8一样,HHI和G的年度变化也存在下降趋势,再次表明水果产业的集聚水平在降低。

图片

与以上3个指标不同的是,水果产量LQ存在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波动趋势,产值LQ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面积LQ呈上升趋势,其中产值LQ和面积LQ均大于1,产量LQ自2006年后也大于1,这表示水果产业不仅具有专业化优势,而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表1)。其原因在于:衡量产业集聚度的4个指标中,只有LQ与农业总产值进行了比较,它不仅衡量了水果种植的地区分布,而且也反映出水果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重要程度。

水果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分布

由于HHI和G是针对水果产业整体的研究指标,不适合对样本分析,所以,我们运用CR8和LQ 2个指标,进一步分析水果产业集聚度的区域分布。

(1)基于CR8的地区分析。由表2可知,水果产量CR8,山东省在2003—2020年一直位居第1位;河南省在2019年及以前一直位居第2位,在2020年降至第3位;2016年及以前排名第3位的是河北省,于2017—2020年降至第7位;2003—2005年排名第4位和第5位的是广东省和陕西省,自2006年变换了位置;广西自2015年由原来的第6位升至第5位,并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升至第3位和第2位,表明广西的产业集聚度呈上升趋势;新疆自2008年开始位居第7位,最近3年稳居第6位;陕西省的位次在波动上升之后,最近3年位于第4位;四川省自2017年出现在前8位之列,且一直处于第8位。

图片

在以产值为基础的CR8中,2003—2019年山东省稳居第1位,而在2020年降至第2位;第2位是几度易主,先后依次是广东、陕西、河南、新疆和山东;而2003年位居第3位的是河北省,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9年降至第8位,2020年未出现在前8位之列;最初位于第4位、第5位的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自2010、2015年退出前8位;广西在经历进来、退出的波动后,2017—2019年稳居第7位,2020年位次又得到提高;河南省和陕西省一直在前8位之列,但位次时有变动,特别是2020年,陕西省已上升到第1位(表2)。

再看面积CR8,除2020年外,产量和产值均居第1位的是山东省,于2017年才出现在面积排名前8位之列,且位次靠后;2003年排名第6位的广西,于2016—2020年稳居第1位;分别于2009、2010、2014年出现在前8位的省份陕西、广东和新疆,于最近几年分别居于第2位、第3位和第4位(表2)。

总之,从我国水果产量和产值来看,水果生产以山东省、河南省为代表的华东、华中等北方地区集聚度较高,但以广西、陕西为代表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水果产业集聚度提高明显;在种植面积上,浙江、辽宁、贵州、甘肃等让位于广西、广东、陕西、新疆等省份,即华南、西北等地区的水果种植面积集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2)基于LQ的地区分析。根据LQ>1的标准且与CR8相一致,水果LQ也选择排名前8位的省份进行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产量LQ,一直稳居第1位的是陕西省;除了2003、2009年之外,海南省位于第2位;其他位次在浙江、海南、新疆、北京、福建、山西、广东等省份变换;山东省和上海市分别于2006、2008年退出前8位。

图片

在以产值为基础的LQ中,2003—2011年海南省位于第1名,而2012—2020年被陕西省取代,海南省在此期间于第2~4位变动;新疆自2011年进入前8位后排名波动上升,并于2017、2018年位居第2位,此后2年降为第3位;2003年位于第5位的广东省呈下降趋势,并自2009年以来一直位于第8位;浙江省也呈下降趋势,并于2020年退出前8位;北京市的位次处于波动状态,曾于2013、2019年升至第2位(表3)。

再看种植面积的LQ,北京市在2003—2007年位居第1位,此后开始下降,后于2014年又回到第1位;福建省在2003—2008年处于第2位,此后开始下降;广东省在第2、3、4位之间波动下降;陕西省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曾于2009—2013年高居第1位,后又降为第2位且持续至今;海南省经历多年的波动之后,于2017年及之后稳居第3位;多年来,广西和新疆一直在第5、6、7位之间波动;除了2005年和2006年之外,浙江省一直在第7位和第8位变动;河北省在2007年退出前8位之后,再没有出现(表3)。

总之,最近10年间,不论是产量、产值还是种植面积,陕西省水果产业的集聚度均最高;其次是海南、新疆及北京等省份,相比于产值和产量,北京市在种植面积上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山东省、浙江省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LQ呈下降趋势。

03、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我国水果产业存在较高的集聚度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整个农业相比,水果产业集聚水平是上升的。衡量水果产业集聚度的4个指标——CR8、HHI、G和LQ均显示我国水果产业存在较高的集聚度;而时间变化趋势方面,前3个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LQ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以产值为基础计算的LQ,表示水果产业具有专业化优势,并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LQ不仅进行了水果种植地区分布的测度,而且衡量了水果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相对重要性。

(2)水果产业集聚度地区分布。基于CR8的地区分析:从种植面积来看,水果种植出现由浙江、辽宁、海南、河南、福建等省份,向广西、陕西、广东、新疆、四川等省份转移的现象;从产量来看,除了山东省和河南省集聚度较高之外,广西、陕西、新疆的集聚度持续上升;在产值方面,一直位于第1位的山东省于2020年让位于陕西省,再次表明我国水果产业集聚度由东部向西部变迁。基于LQ的地区分析: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产值来看,陕西省水果产业相对于其农业总产值来说,产业化水平较高,但是,这种较高水平是种植面积的扩张带来的,所以,陕西省更应该注重果树产量和产值的提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水果产业在产值和产量上均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但是,相比于其他农产品,2个省份在水果产业上的优势开始降低;水果种植面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是北京市,即北京市水果种植面积在其当地农业中的比重相对较高,具有产业化优势,但是与陕西省一样,北京市也要加强水果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水果种植生产区应该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及农业发展水平,及时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及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优势水果产业,认真做好产业规划,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水果市场,促进水果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果树(ID:China-Fruits)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