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赔光200万,“农二代”如何东山再起​

从手握200万元到全部归零,回乡务农创业者蓝宁只用了一年。

1996年出生的江西赣州人蓝宁是一个“果二代”,家里做脐橙生意。赣州以盛产脐橙闻名,而蓝宁的家乡寻乌县是核心产区之一。高中毕业后,蓝宁和父母一起走南闯北,积攒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2016年夏天,蓝宁与两位中学同学合伙创业。他们从自家果园赊购脐橙,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店销售,通过街头拉人加微信、微信群发红包等方式进行推广。这一年,他们卖出2万斤脐橙,赚了1万多元。

图片

随后几年,三人继续探索农产品电商。2020年春节,赣南脐橙线下销售受到疫情拖累,网购渠道却迎来爆发。仅一个季度,蓝宁团队的收入超过200万元。

农产品市场天然的波动性,很快给蓝宁上了一课。

赚到第一桶金后,蓝宁寻求扩张规模,与当地一家大型果品企业合作,在赣州、南昌等地设立仓库,并拓展至沃柑等新品种。然而,2021年初水果丰收,价格大幅下跌;蓝宁以每斤2元进货,售价却只有1块多钱,囤货造成巨大负担。没过多久,他们就赔光了此前攒下的两百多万元家底。

不过,蓝宁团队并没有散伙。他们决定聚焦于柑橘类果品电商,并以拼多多为主要渠道。在蓝宁看来,“从2017年进驻拼多多,脐橙这项业务一直在稳步扩大。”在拼多多卖最熟悉的农产品,有助于增加成功几率。

同时,蓝宁也调整了管理方式,一方面要求团队“举贤避亲”,不收购亲戚供给的果品,甚至连自家果园的脐橙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细化分工,增设财务、采购人员,并向优秀员工授予股份。

收缩阵线、聚焦电商后,蓝宁的公司再度进入增长轨道,2021全年销售额大幅提升。今年寻乌县赣南脐橙的产量预计达22万吨,而蓝宁团队定下的销量目标是5000吨。

图片

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起步顺风顺水,却又大起大落,蓝宁的创业经历是许多“农二代”的缩影。

根据拼多多《2021年新新农人成长报告》,近几年回乡务农的95后越来越多,从2019年的约3万人,快速增至2021年的近13万人。他们熟悉农业生产,能够调动本地资源,同时具备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管理方法,围绕农产品创业得天独厚。在农产品电商的助推下,不少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生代企业家。

不过,像蓝宁这样遭遇坎坷的年轻创业者,同样不在少数。尤其是水果、蔬菜等不耐贮存的品类,种植、采收、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传导至整个市场,并影响每一位参与者。要想对抗这种不确定性,除了年轻人修炼内功、“打怪升级”,也需要更多市场主体主动行动,走向助农纵深。

以拼多多为例,今年第三季度,它在“农地云拼”和农产品零佣金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超级农货节、多多丰收馆、多多新匠造等营销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网售效率,并帮助好产品向好品牌进化;同时,继续推进“百亿农研”专项补贴,并举办农研大赛等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这是一场深入农业供给侧的数字化改造。年轻人和电商平台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打通了上行通路;如今,他们正沿着产品、品牌、产业和科研等维度,向着农业深水区前进。

【一】

年轻人回乡从事农业,首先面对的挑战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如何“稳赚不赔”。

山东济宁人张金鹏长期从事农产品电商,核心产品是大蒜。他曾向字母榜(ID: wujicaijing)坦言,这是一块挣得起、赔不起的生意。“我可以少赚钱,甚至不赚钱,这样我仍然撑得下去;但赔钱是赔不起的。”

作为拼多多大蒜品类的头部商家,张金鹏的公司已经做到相当大规模,每年员工工资一度高达500万元。但今年以来,国内大蒜供给充裕、价格下行,张金鹏已经连续几个月亏损。

但与赔钱相比,新农人们更担心农产品收不上来、烂在地里。

四川蒲江的覃兆勇在拼多多经营一家主打猕猴桃的店铺,至今已有7年。他的蒲江四季果园跻身平台奇异果品类前十,并不愁销路。但今年8、9月份,四川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大批挂在果树上的猕猴桃面临过熟;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卖出,很快就会变质。

覃兆勇团队透露,那段时间果农凌晨两点起床,带队下地采摘,尽可能加快销售速度。同时,当地商务和物流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与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对接,加大供给量。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像覃兆勇这样面临困难的商家并不少;许多农户迫切需要抢时间,尽快卖出进入成熟期的农产品。

但线下渠道的承载力毕竟有限;想要从根本上化解难题,还是要靠电商售往全国,触达更大的用户基数,满足更丰富的用户需求,为承接和消化大批量农货奠定基础。

目前,“农地云拼”已经成为农产品电商的主要模式。在拼多多上,需求侧的零散订单被归集起来,与原产地的批量供给快速匹配;同时搭配“百亿补贴”、农产品零佣金等政策,以及冷链物流等电商基础设施,缩短农产品流通链条,将田园与餐桌直接连通,从而让用户少花钱、让农户多赚钱,并在面对周期波动时更加从容。

对于农户而言,“农地云拼”带来了更高的确定性。覃兆勇认为,打通电商渠道的价值在于“稳定”,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

“农地云拼”让农产品销路更加畅通,提升了年轻人的创业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拼多多今年继续提升这套模式的运转效率,推动供应链升级、产业提质增效。

以云南宾川为例,当地盛产阳光玫瑰葡萄、突尼斯石榴等特色水果,其中不少品类已经成为拼多多爆款。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拼多多帮助当地建立标准、打造产区品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电商人才,以数字化技术重塑产区供给模式。今年以来,当地入驻拼多多的新商家较去年增长三倍以上。

电商平台对于供给侧的改造,还延伸到了农业之外。

在浙江温州,超过800家企业从事教玩具生产,年产值70亿元,但整体数字化水平有限。拼多多依托消费大数据分析,向商家提供趋势洞察;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喜好,作为打造新爆款的参考。

同时,拼多多推动商家健全售前售后线上服务体系,在规范商家生态的同时,也让企业沿着拼质量、拼服务的大方向发展。不知不觉间,这些散布在产业带的中小商家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二】

年轻人务农创业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将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之所以卖不上价,一大原因在于缺少品牌附加值。除了褚橙等个别产品外,绝大多数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设计包装简陋、缺少统一的品牌识别体系,即便品质优良,也很难获得更高溢价。 

随着农产品电商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农人的不断探索,这一状况正在改观。电商不仅带来更大销量,也为好产品演进为好品牌提供了条件。 

以江西万年贡米为例,这种稻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平均亩产量仅为普通大米的1/3,成本高昂。当地粮食局很早就成立了万年贡集团,但由于经营模式单一、售价不菲,并未在全国打响知名度;直到农产品电商时代来临,才逐渐打开销路。 

图片

目前,万年贡集团日均发货数千单,最高单日发货量过万。它在当地建有加工车间,一天可打包1000吨大米,通过拼多多等平台售往全国。 

万年贡米品牌力的跃升,离不开电商平台的助力。 

万年贡集团此前主要依托传统媒体和展销会等线下渠道进行推广,近年来布局电商,除了针对性地开发新品外,也积极参与到各类营销活动中。以拼多多为例,万年贡此前参与了“百亿补贴”,今年又入选了寻鲜中国·多多好年货,将品牌推向全国。 

此外,电商平台深入供给侧上游,也为农产品品牌的数字化升级带来帮助。 

目前,万年贡集团正在与拼多多沟通,希望借助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提前将产品配送至全国各地的仓库中,提升产消匹配效率;下一步计划搭建数字化农场,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视频、直播等看到大米种植、生产和运输过程,从而与消费者形成更长久和频繁的互动。 

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密切合作,农业企业可以更敏捷地发现和满足新需求,让品牌与消费者一同成长。 

湖北一家名叫“米婆婆”的企业主营孝感米酒,2015年之后打入电商渠道,起初主要面向B端批发客户。不久后,公司发现有一个客户在拼多多上起量很快,月销量相当于线下渠道的好几倍;这促使米婆婆在2016年10月入驻拼多多,开设自营旗舰店。 

由于B端和C端用户需求差异巨大,各行各业的公司从To B向To C转型时,总是会遇到各类困难。但米婆婆的转型却实现“几何级增长”,入驻两年销售额增长5倍,成为拼多多米酒品类第一名。 

米婆婆电商负责人陈江华表示,公司是拼多多上最早一批拿到品牌标的店铺,平台工作人员也对店铺产品及营销方式给予了专业指导,是米婆婆销量起飞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入驻拼多多后,米婆婆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市场动向,从而调整产品策略。 

图片

“以前做线下,都是通过经销商,不知道谁买了,也不知道吃得开不开心。”陈江华说。而在拼多多上,平台不断反馈消费端数据,为改进产品提供依据。“比如消费者更关注健康,所以米酒如今已经降到零糖,实现自然风味与健康的统一。” 

除此数字化升级和用户需求洞察之外,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举措还有很多。 

今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先后发布“多多新匠造”、“多多出海扶持计划”等,助力制造业直连内需外贸双循环市场。在此期间,拼多多成立多个专项团队,投入数十亿元资源包,深入100多个制造业和乡村产业带,与当地品牌、商家、工厂等开展全链路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向,培育出100多个国货品牌、出海品牌、新锐品牌和乡村品牌。

【三】

除了扶持新农人和各地特产外,农产品电商也在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加速产品化和商品化。

一款新研发的农产品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通常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演进。由于初期产量偏低、单位成本高企,不少农研成果难以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最终停留在小范围尝鲜的阶段。

如今广为消费者喜爱的魔芋,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这种农产品主要产自云贵川渝,重庆的西南大学过去四十多年进行大量研究,试图让魔芋制品走向全国,并成立了西大魔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然而,这家公司主打的魔芋粉、魔芋丝等常年局限在西南大学校内,在大众市场默默无闻。直到2019年,西大公司登陆电商渠道,魔芋销量开始起飞,三年间年销售额从不到200万元增至1亿元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电商平台的流量和补贴成为关键因子。西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拼多多对高科技农产品给予了较大的流量倾斜,同时通过“百亿补贴”等举措让产品更有优势。

此外,电商用户画像更加精准,也让农产品研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以拼多多为例,西大公司围绕平台消费者的偏好,推出更多小份量、低单价、食用便捷的产品,将魔芋产品SKU从30多个增至70多个;除了食品,还覆盖了保健、美妆、医药等多个细分领域。

让更多农研成果进入市场,有助于平台丰富供给,并为农产品电商的价值上行提供更多抓手。这也促使各大电商纷纷加大对农业科研和产品转化的投入。

以拼多多为例,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上升11.4%至27亿元,再创新高。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我们会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用技术创造长期价值。”

这些投入已经开始显现成果。不久前,拼多多启动第三届农研科技大赛,参赛队伍尝试在城市集装箱内种植生菜,探索垂直农业。更早时候,前两届大赛的优胜团队已经将获奖成果落地,并在全国多个产区逐渐铺开。

图片

此外,拼多多也在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不久前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由拼多多“百亿农研”专项提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亮相。该系列解决了国内优质强筋小麦普遍存在的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品质不稳定的问题,目前正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从产品到产业,从品牌到科研,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助农已经不再局限于渠道和营销,而是更多地向上游各个环节延展,促进供给侧的全方位升级和变革。这给农产品电商注入了更多实体经济的内涵,也有望给年轻人回乡务农创造了更宽阔和稳定的生长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5斗(ID:vcearth),作者:彦飞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