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种地:包地种地不假,资本圈地更真
不久前,中铁十四局种地的信息霸屏。官方信息显示:11月19日至23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以东的这片1.45万亩土地上,35台旋耕机,16台播种机,21台撒肥机、倒运车、还田机同步展开作业,机器轰鸣声响彻大地,完成了一场现代化、机械化冬种生产,标志着中铁十四局首个规模化种植现代农业项目完成首年度冬季种植。不久前,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得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土地经营权。项目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顶点所在地,总面积14549.36亩,土地性质为基本农田,其中包括旱地约8000亩,其余为水田、沟渠等。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其实,更早的官方新闻(2024-11-17)显示:日前,在中铁十四局吉林乾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4500亩的水稻已脱粒归仓,雪白的精米等待包装上市。这已是该项目第二年水稻大丰收,而且亩产突破588公斤,比当地同类土地整治项目水稻增产31.8%。该项目是中铁十四局打造的以现代农业产业为牵引的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盐碱地改良)项目一期工程,总规模约500公顷。
查询其官网便知,现代农业属于其战略板块,除却“央企种地”“基建狂魔转行”的感觉比较吸睛之外,上述新闻并无特殊之处。唯一特殊之处,笔者认为是现在的播种时间:按照11月20日种完到明年6月10日收获,满打满算是200天的生长期,而一般的冬小麦需要220-230天打底。况且当前的地温应该下降了,适不适合播种?这些细节问题值得思考,或需归功于农业科技的进步。
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央企,还是其他所有制性质的若干大型商业公司,这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描述。笔者认为,他们来到农业里都应该看做是资本。而所谓资本下乡,不正是因为乡下缺少资本吗。资本在城里、不喜欢乡下,主要原因还是种钱长钱、丰产丰收的土壤缺乏。当前的资本下乡,第一是高度的政治责任,第二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任何行业都存在一定的空间,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增长曲线的斜率持续降低,必然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而农业,正是一个需要大力提高效率的行业,属于早期开发缓慢、当前进入较快发展阶段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被忽视、还未曾被资本全面包围的行业。所以总之一句话,当前谁来搞农业都不稀奇。不管面貌是什么、身份是什么、手段是什么,本质上都是资本下乡、以钱生钱。
很多人可能会说,农业里一直没有资本。此言谬哉!笔者认为,资本在农业生产环节早就抡完了两板斧,第一是农资的提供,第二是农机的提供,不过两者稍有不同:农资是千家万户直接购买,农机是少数人购买、服务千家万户。现在,资本的第三板斧已经来到:下场种地。
更重要的是,当前资本下乡的主要目的是圈地,即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掌握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地块,开始经之营之。至于种地的收益问题,那是后话。毕竟,种地是门技术活儿,能力培养需要时间。同时,应该注意到资本下乡与现代农业是一体两面的,会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若干局限问题,进入全面的现代化生产。
因此,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应该热烈欢迎更高效率的主体进入赛场。有很多人担心资本下乡是否可能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那是社会学的范畴,不是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