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参专访陆爱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果业探索

“长远来看,一是要提升内涵,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二是要保障供应,‘价涨量升’才是良性发展态势。”

农稳天下安。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已吹响,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农业强国?科技与改革缘何成为农业强国的两个重要轮子?如何提高农业人才的留存率?又该如何在产业发展中贯彻“农业强国”理念?农参专访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陆爱华。

以下为陆爱华老师接受《农参》专访对话内容(有删节)。

Part1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高屋建瓴

农参:如何理解农业强国建设?

陆爱华: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有近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从十八大以来,农业在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上取得了一个大的提升,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基础,给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径和目标。

首先,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一个很明显的短板。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要进一步提速。

第二,建设农业强国对于保障农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任务。一是粮食安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耕地、自然资源逐步地被占用了一些,从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角度,建设农业强国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二是大食物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多样性需求量不断提升,农业强国建设要满足农产品多元化需求。

第三,建设农业强国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要积极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调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第四,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第五,建设农业强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和经验,要建设中国式的农业强国。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产品贸易地位、话语权、定价权非常强。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要立足国情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所以不仅不能照搬,还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

从农业强国内涵来讲,首先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有大食物观,尤其是地方特色产业,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科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第三,农业设施水平、装备水平是重要物质支撑,农田水利、智能设施以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如环保、卫生、健康、养老等要逐步配套,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小宗作物,机械化率很低;第四,农业全产业链化是农业强国的一个要求,过去提农业强调的是一产,现在农业现代化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工业是很重要的一个短板,在特色产业里尤为突出——效率不高、效益不高、浪费严重,包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等都要同步推进;第五,要积极参与农业贸易,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

总结来看,资源的集约利用、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国际贸易中话语权的提高、国际大品牌的打造、国际化龙头企业的培育等,这些都与农业强国息息相关。要把国家高屋建瓴的一些顶层设计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强链补链延链。

Part2 科技促生产,改革是保障

农参:建设农业强国要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二者如何发挥作用?

陆爱华: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1%,江苏省在71%,处在全国前列。

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还是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农业核心科技,像核心种质、基因编辑、设计育种、智慧农业等。大国竞争目前已经进入白热化,要依靠科技与国外缩小差距。另外农业的精深加工对科技要求也较高,目前水平较低,比如水果加工率只有30%,发达国家能达到60%,提升空间还很大。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目前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突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农业科技体系、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很重要的一个轮子,要大力提升科技水平。

另外一方面是农业农村改革,侧重于农村的经营体系,包括土地承包权保持稳定,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还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我国农业企业有很多,但是企业的优势定位、综合生产能力、运营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带动能力比较强、示范作用比较好的龙头企业还是比较少。改革还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改革和科技这两个轮子是相辅相成的,科技是硬生产,改革是提供保障,两个轮子不能偏颇,要同步推进。

农参:什么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强且实用价值大?

陆爱华:科技成果数量逐步在提升,但是质量还没有跟上来。

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经验看,一些研究成果没有或者无法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另外是农业关键技术、实用新技术要符合“农业最需要、农民最迫切”的特质。

在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开发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推广一些新品种的同时,地方种质资源、老品种流失比较严重;核心种源、农机装备、农艺与农机的结合、绿色生产技术,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重要的方向。

农业科技既有前沿高科技,也有实用新技术,还要有配套技术,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核心技术,也是迫切需要的。前沿科技是战略、指挥,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所不能或缺的,科研院所、高校要不断创新,为农业科技迈向更高水平进军。

以江苏为例,科技在不断创新,推广形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江苏有亚夫工作站(主要是示范带动作用)、科技超市(对接农民需求),还有重大农业协同推广,形成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农业公司联合的农业推广系统。

Part3 留住人才需要政策、机制及资金保障

农参:“兴高采烈进农业,灰头土脸出农业”的现象经常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农业如何留住人才?

陆爱华: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首先是产业振兴,没有产业,乡村振兴是句空话,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是决定人才留住率的关键因素。农业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在特色产业、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包括生产型的、加工型的,也有服务型的、三产融合型的,要在这些产业上下大功夫,要匹配好的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

总书记指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定的经营规模,但是整体上看效益还不是很高,在发展创新理念方面水平也不高,所以人才吸引力、影响力相对都差一些。要留得住人才,就要给予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江苏溧水有一家华诚蔬菜,有十几个大学生,公司吸引人的地方是公司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是同步的,在股权激励等方面给予个人很大的支持。

在人才振兴中,除了高学历人才,还有关注乡土人才,要加大力度培育、培养一批职业农民企业家。在江苏,鼓励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但是这些职业农民得既懂生产又会经营销售,这就要开展各类培训,把配套服务做好。

另外人才下乡也需要好的政策支持,比如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锻炼,成长为乡村致富带头人,那干部的转正、提升、落户要尽可能地得到保障。

农业科技人才扎根乡村并发挥作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民企业家创办的龙头企业,需要人才提升企业的战略定位、技术和产品转型升级。同时对于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如果不匹配相应人才,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Part4 建设农业强国的果业探索

农参:“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在水果产业,品种结构是怎样的?品种自主权对产业来说有多重要?

陆爱华:从江苏水果业发展来看,有部分品种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葡萄,夏黑、巨峰、阳光玫瑰三大品种都是日本的,占比达80%;草莓,章姬、红颜都是引进品种,占比约60%,这几年有所改观,研发推广了不少新品种;苹果、梨等大类水果也都有一定比重的国外品种。可以说,品种引进对水果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长远来看,随着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品种的引进难度越来越大。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品质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引进品种水平的品种迫在眉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种业“揭榜挂帅”项目提出要求,团队要集中攻关种质创新、资源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创制等方面。

具体来看,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杂交、自主选育的品种达到30多个,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也进行了系统的葡萄品种选育工作。在草莓育种方面,3年推出了7个自主培育新品种,这些品种在抗性、特性等方面优势突出,很有推广价值,国内其他省份的团队像北京、浙江、辽宁等也都选育出一些比较不错的草莓高端品种。在桃子育种方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江苏省农科院果树所培育油桃、黄桃、毛桃、油蟠桃等都有自主选育的品种上百个,占比在95%以上,销售价格还很不错。这些都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经费、精力。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需要加大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从“引进、示范、推广”转向“培育、示范、推广”。

农参: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柠檬、梨等水果价格飞涨,水果价格居高位或者有合理溢价的现象如何常态化?或者说生产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从而促使其愿意投入更多来优化生产?

陆爱华:特殊时期特定水果的价格上涨体现了对其营养、保健功能的需求。像梨、枇杷、红美人,既满足大家补充VC的需求,口感上也比较好。

从长期来看,要通过“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来实现稳定的、比较好的效益。比如无锡水蜜桃,按照“三品一标”来发展,每亩收益能到2万元。

随着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的发生,水果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幅收窄,尤其是江苏,以平原为主,山区林地基本都已开发,所以果业要想获得长期发展,要在品质上做文章,要保障优质水果的供应,消费者满意,果农的收益才会得到保障,实现真正的供需两旺。

在高端水果市场,基于水果的礼品属性,出现了一些高价水果,比如柑橘里的红美人、葡萄里的阳光玫瑰。从流通环节看,百果园在全国有超过5000家店,它瞄准的就是中高端市场,礼品水果是它利润来源的主要渠道。

在高档水果产销经营方面,首先会有比较高的收益,再有就是涉及到定价权。江苏有很多家葡萄园,好的阳光玫瑰,价格不会低于50元/斤;红美人价格一般在30元/斤,最贵的甘平能卖到100元/个,单果重有七八两。这些体现了高端高品质水果在礼品配送定价权方面的引领作用,是业态向好发展的风向标。

当然,高价水果只是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在江苏阳光玫瑰种植面积有20万亩,其中有10%-20%售价在30元/斤以上,能够实现优质优价。但这一小部分发挥着重要的领头羊作用,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强,会引领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水果越来越吃不起”,说的是高档的精品水果可能确实因为需求量少存在价格居高的情况,但在高端水果之外,主要是中低端水果,还是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来看,一是要提升内涵,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二是要保障供应,“价涨量升”才是良性发展态势。

农参:2023年,对水果产业从业者有什么寄语?

陆爱华:首先通过农参平台,祝广大的果农朋友新春愉快;二是在身体恢复过程中,要保证营养,注重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状况;三是果业在整体向好,要立足于“三品一标”,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果业内涵,促进产业提档升级。预祝水果从业者取得好的收成、好的效益,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水果产业的需求和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陈红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