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不买账?
引言
感谢你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深入和全方位的思考,以及提出的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三农”问题极其复杂,它既有社会的制度性问题,也有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有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方面的因素。它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困难和无奈。我们很同意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的家庭农场为未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主体这一思路。但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现有的土地制度、土地承包政策、农户的自有资金积累、各地的财政支持、农户的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等。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能够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但是对于促进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似乎是间接关系。所以在我们看来,要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相关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包括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
以推进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机制为抓手,创设现代家庭农场实现乡村振兴
探索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是各级政府的应有之议,更是广大农民的翘首企盼。《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如何继续发挥分田单干的优势来全面持续振兴乡村,形成能产生内生动力的可复制行得通和管长远的运行机制,理应成为各级政府该答题的时代新课题。
万事要有样板。可以在不违背农民的意愿,不损害农民的利益,不改变土地的性质用途,在充分尊重群众的自由选择中,先行试行一批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抓手,创设现代家庭农场为先导的新模式来实现乡村振兴。
可以不急于政府干预,在小范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做点试点,基本思路就是对农户实行两分法,对那些愿意放弃耕地的农户给予纳入城市职工社会保障,对那些愿意务农的农户给予成片适度规模的承包地。由农村集体组织统一发包承包地,用收取的承包款为放弃耕地农户依年缴纳社保金。主要做法如下:
一、鉴于东部农村人多地少的现实,农村土地集中收起后,结合意愿务农家庭数量,依农林牧副渔发展规划,重新区划适度规模。一般来说,农户有10至50亩的成片田地,是可以实现务农兴农富农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能发挥家庭成员等一切生产要素的作用。农业生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唯有适度规模才能发挥好生产各要素的匹配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机械的推广,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当前田地条块分割化,劳作原始人力化,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更是三农问题始终无法化解的核心问题。包括当今普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还是农业不发达酿成的必然苦果。今日农村农田农地的荒野化日趋严重,特别是务农人员已大为减少,都为重新收回土地提供了可能。想种的没田地,不想种的任荒废,这种土地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坏,该改进了。
二、鉴于多数农民没社保的现实,把农民纳入社保既是方向也是一种公允,出台引导性的制度安排更是政府的责任。对愿意农耕的农户每年收取一定额度的承包款,同时用收取的承包款用于为弃耕农户缴纳社保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还可以继续最大限度的释放劳动力资源。这样既尊重民意又遵循变化的做法,在群众思想基础好的有强组织力的个别村落推行是有可行性的!农村工作必须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由于农民的自私性分散性,这种试行只能少试,唯有少试,试好了,农民才会主动要求变。要尊重村民自治,成功一个,复制一个。有对立有落差是客观也是好事。能好则好,不想改进就继续延续老做法,让他们各奔各的,起码也能各有活法。
三、鉴于政策延续及农村的贯有传统的现实,可以把农地与宅基地相区分,也就是一边调整农地搞适度规模发展现代家庭农业,一边保留农户在宅基地前后附近有适许菜地,培养劳作生活情趣。从而让广大农民进有冲劲,退有后路,更好的调动催生村民凝聚力,促进推进利益共同体新理念。因为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的自由选择更是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今日弃地不是永恒的失地,今日务家也不是永恒的务农。农村是所有农村人永恒的有温度的家。是让每个人有生计有奉献有回馈的能各尽所能的大家都能好的共同的家。现在所谓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不可能引导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一是成本高启图薄利(有的是纯为骗国家补助),二是短期行为图眼前,他们不仅不会不愿优化土壤改善设施强投入,不少还成了少数个别人骗取国家补助的温床,甚至成为各级官员包括村干部个人渔利的腐败工具。发展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必须明确承包地所有权、发包权归村民集体组织所有,承包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归村民承包户所有。还要规定承包人不得转包与荒废。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没有宏观的政策定位就不可能有从实际出发的因地制宜的,也不可能有创造性突破的分类指导,更不可能有适销对路的精准实施!乡村振兴久议不决、久拖不解是体制机制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制约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应该说,当前土地流转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制度性安排。尽管这种政策的实施确实带来了一些变化,但这总归既不可复制,也难以推广,更解决不了农民致富问题,这样的小打小闹是不可能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情倾“三农",给予了各种政策优惠与投入来振兴乡村,尽管现在的农民不仅不缴农业税了,还可以享受不少农业补贴,可至今“三农”问题依然存在,农民致富还是遥遥无期。那问题的结症在哪呢?条块分割的小农户是不可能跟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对接的。
显然,作为民以食为天的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低廉与稳定是必然的。去除当今化肥、农药、种苗等农资的高价成本,务农收益自然将是非常有限的。就以你家里六亩地(这应该是中位数),一亩田地赚2000元计(纯种粮200元都难),一年也只有1.2万元收益,你何以对接现代?
"三农"问题难有针对性的解决,振兴乡村难有根本性的改观,其根源就在今日农村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实行分田单干,这点零碎的土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种地的没地种,不想种地的宁肯把地荒也不肯把地转。更有荒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无谓的带来民间没完没了的纠缠与纠纷。
既然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那就必须调整几十年来一直不变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做法。死人无尽地占着粮地任荒芜,可活人长期没立锥生存生活之地,这既不公平更不应该。无疑,这还在变相地误导土地私有化,还无形地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石掏空。加上时事变迁,更有不少村干部“私售、私占”集体土地成普遍现象,不但不利于推进现代农业,还在不断积储民怨积蓄民怒,乃至日益成为制造社会矛盾的不稳定因素。要振兴乡村必须立足两个基本点:
一是我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必须着眼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没有现代农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民,更谈不上有现代农村!分田单干,当时,田地都是依好中坏分散分割的,大家都要刨地过日子是合理的。但在今天,就成极大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利用与发展。是那种小块化多块化偏散化,才是带来今天农村衰败化原始化荒芜化的后患,甚至不少地方,还成了村干部个人渔利化的温床,从而断了今天发展现代农业的根基与命脉。
二是我们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必须着眼有利于农民收益的提升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其出路就在能因地制宜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共同发展,包括能相得益彰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相协调与适应的多种经济综合经营。没有多种产业何以振兴乡村呢?这几十年来分田单干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其实就是解放了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农民工。凡是农村能盖有新房的,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去外地城市从事房地产做农民工赚回的钱盖的。但这毕竟总是短期短视的。
简单的原封不变的延长已经有名无实的"家庭联产土地承包"期,是不负责任的懒政。没有联产谈什么承包,不缴承包费又何来责任呢?那种把集体经济组织边缘化的做法,最后必然导致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失去的其应有的基础作用。经历了四十余年分田单干已经呈现的不少负面作用,最为突出的是乡村社会和经济的衰退和基层组织的失信,包括党(政)群之间、村民成员内部关系的高度紧张,不能无视了。
阶段性的发展可以有所侧重,但我们不能忘了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更是农业的命脉的科学论断,我们不能忘了没有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我们不能忘了如何推进制度性的变革来解决三农问题。有了现代农业这样的根基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永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让农民在农村有用武之地能安居乐业,而这个安居乐业的业,正是我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要谋划的、可以给予的,能够做好的。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规划,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区划和整合,确定每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和经营方向。
例如,在平原地区可以发展大规模的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在山区可以发展林果、养殖等特色家庭农场。如此分批分步推进现代家庭农场建设既有连贯性又有可行性的,更是各级政府本该发挥好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一是做好制度性安排定民心,二是做好服务性工作聚民心,主要体现在围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围绕“稳定农资价格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共同打造农资农产品的信用品牌;围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产业链是发展的根基”加大对农村农业农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环境与条件,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现在乡村振兴投资巨大,可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农民不买账,广大农民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些农业种养项目和农业设施建设项目都快成了干部项目,成了农村村干部的个人工程,成了面子工程骗补工程,投入产出比严重错位成普遍现象,不但发挥不了乡村振兴任何实质效果,相反造成了农民对基层政权组织对村干部普遍的不信任乃至敌视(应该取消财政补贴改为提高商品粮收储价格)。凡是落后的农村,都有一个共性,村干部基本上不懂乡村具体的状况;基本上不知该如何促进和美乡村发展;基本上不会统筹村内部资源组织村民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连众星捧月的改革先兵小岗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其它众多农村组织怎么能更好的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呢?
在小岗村自生自灭纯单干模式行不通与南街村的农工商一体纯集体模式学不了的今天,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更加有效和符合乡村振兴和可持续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的样板摸式。应该说,作为各级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出台的优惠政策那几乎更是数不胜数;各级领导几乎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把三农问题纳入头等大事来议,包括在干部配备上、在要素配置上、在资金投入、在公共服务上都有优先的倾斜;部署也不可谓不严密措施也不可谓不具体,什么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优化农业政策补贴体系、防止返贫致贫常态化机制、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等,那为什么总是鲜有成效呢?
是路径问题没有找准,没有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寻方向。没有从安身立命中找回精神家园来提升农民幸福感上寻出路。
从内因看,农村没有了资金投入的内生机制,农业就自然失去了生机。从外因说,不在机制上改善,就是国家对农村有最多的补助,也总将成了基层干部的肥私利的纯个别人的个人项目而体外循环。村干部只管自己安乐窝,要是都成来个强盗走个贼,形成只有向外输血没有回血的空亏状的漏斗效应,这样的救穷自然是年年救年年穷。
如果能从城乡融入上做文章,各级政府不用出什么钱,各个乡村还都能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这样的善举我们为什么不去引导推行呢?可以先期对那些放弃耕地的农户纳入城市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朝着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然后把更多的农民纳入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循序渐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真正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安心踏实过上安居乐业的农庄人家,最终实现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保待遇。
相信,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中国的乡村不是梦,中国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将大有希望!让理想照进现实,华夏儿女共同凝心聚力建设祖国大家园开启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