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现状如何?下一步又要如何发展?

今天,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发布,公布了58条重要改革任务,其中提到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健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政策体系,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种业之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乡村新业态。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善协作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加快健全粮农菜农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粮食购销和储备领域监管体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设施蔬菜是北京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对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设施陈旧落后、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生产成本高、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困扰着北京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建设“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供应自给率,北京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北京土地资源紧缺,耕地布局有限。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效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设施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提出:“开展5000亩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到2025年,蔬菜产量达到22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20%以上”。

2020-2022年,北京市设施农业的实际占地面积、播种面积、设施产值基本是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20-2022年的播种总面积139万亩,播种面积2021年比2020年增长7.5%,2022年比2021年增长4.3%;实际占地面积2020年与2021年基本持平;2020-2022年的设施总产值达167.8亿元,设施产值2021年比2020年增长15.6%,2022年比2021年增长3.3%。

2023年北京市拥有设施种植棚室18万栋,占地16.5万亩。果类菜中番茄种植规模较大,叶类菜中生菜、油菜种植规模较大,特色经济作物中草莓种植规模较大。2023年全国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为49.8%,北京市机械化率为52%,相较于粮经作物,设施蔬菜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

图片
>>北京极星农业的玻璃温室

北京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2008年,北京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若干年度内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和方略,使北京设施农业在面积规模、装备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特色产品集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加快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2021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新发展一批宜机化、智能化新型日光温室和5000亩高效设施等设施农业方面的发展要求。后续,又相继出台了《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方案(2020年-2025年)》《关于积极稳妥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鼓励、扶持、引导政策,重点加强了对以大型温室为代表的高效设施的支持。

总体上,北京市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发展推动是高度包容和开放的,同时也较为明确地判断和把握了不同层次设施的需求。但是,与产业更为密切的衔接尚未建立,产业短板尚需分层剖析,日光温室、大型连栋温室、大型玻璃温室等设施的产业功能和适宜用途还应进行更准确的界定和指引。

在北京发展设施蔬菜,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蔬菜生产设施升级换代工程。扩大设施单体面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适当加宽、加长和加高设施棚体,单体面积由平均每棚0.5亩扩大到1亩以上。采用新型材料,以改善设施生产环境与能效。将非钢架结构大棚更换为全钢架大棚;将棚膜更换为防雾滴、透光性好、抗老化的新型棚膜,以改善棚内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加厚日光温室后墙厚度,以增强冬季保温性,提高能效比。实施宜机化改造,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对老旧设施的出入口、骨架、耳房、缓冲间、室内通道等进行宜机化改造,同时采用宜机化种植模式,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完善配套设备,提升设施智能化水平。为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配套温度调节系统、CO2增施系统、新一代太阳能无线温室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环境控制平台等设备,以大幅提升温室环境及水肥精准化调控能力。

对蔬菜设施改建造实行分类补贴。针对设施改建造费用高的问题,实施分类补贴政策,即区分设施类型(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经营与建造主体、投资额度,予以不同方式的补贴。补贴方式可分为定额补贴、按比例补贴、以奖代补、项目资助、贴息贷款等。如塑料大棚的建造成本相对固定,可采取定额补贴方式;日光温室的建造成本波动范围大,可采取按比例补贴的方式;连栋温室的建造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其建设和经营主体多为企业,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资助、贴息贷款等补贴方式,补贴金额可与安排当地村民就业数量挂钩。同时为防止“只建不种”套取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改“先建后补”为“先建先种,分期补贴”的方式。

加大设施装备与配套农机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运用高技术或新材料尤其是纳米技术对棚膜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设施棚膜的透光性、保温性及防雾流滴性能;研发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安全性能高、成本经济的新型钢架;通过材料创新研发质量更轻薄、保温性能更好的新型保温被;研发经济高效的外源加温、补光设施;研发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水-肥-能一体化管理及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及设备。根据不同设施的空间特点、不同蔬菜种类的植株特征、种植方式,大力研发经济适用、便于操作的小型机械,重点补齐精量播种、全自动嫁接、高效移栽和辅助采运等环节的农机短板。此外,要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宜机化协同配套,推动水肥一体化设备、温室环境自动调控设备等与温室结构集成配套。

扎实做好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是对设施农业合理用地规模与方式的首次有益尝试。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与联动机制,尝试推行设施蔬菜生产退出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尽快制订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和设施农业违法占地、违法乱建的处罚标准等。通过试点工作及时发现设施蔬菜用地及管理中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科学地评判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方案中规定的配套建设用地比例与生产实际是否相适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提炼形成设施蔬菜用地保障政策。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