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公报,农村改革要点有哪些?

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时间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方向。

图片
图源| 新华社 记者| 王晔 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与时俱进谋划“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十年来,党中央全面部署、系统推进深化农村改革,重塑城乡关系、走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公报中对农村改革也有大段表述,关键词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二元”是一道世界性的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乡村本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乡村不是落后经济的代名词,不是无足轻重的附属,甚至说,乡村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道义上的回馈。乡村,是作为城乡两极中的一极而存在的,她自身有巨大的潜力,价值不容忽视;同时,她的发展程度,也深深影响着城市,影响着全局。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全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这十多年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如今我们仍在大踏步向前。

从工业化、信息化到新型工业化,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全面振兴,内容不断丰富、维度不断拓展、耦合性不断增强,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种“迭代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们的城乡规划还没有实现一体化,城乡建设还有差距,城乡治理面临很多难题,有些难题可以从农村内部解决,有些问题就必须以城乡融合的视野去看待、去解决,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全会强调“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这里提到的都是农村改革重点中的重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基石,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是重要保障,土地制度改革是与亿万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重点任务既是“三农”大事,也攸关全局。

另外,在讲到民生问题时,全会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些表述体现了务实的改革观、发展观,从主观上要“尽力”,同时也要注意客观上的“量力”,要与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实际的追求高目标从长远看只会损害民生保障水平。

当然,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还是要强调底线思维,要落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既是“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会还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农业格局,一方面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气候带北移,这当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理念,提高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全会还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来说,也是一个重要任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现代农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禀赋多样,各地农业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一样,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公报中还指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时间表,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农业农村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崭新面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