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农业越来越不赚钱的困局?专家:这十大破局之法是重中之重

今年二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一则标题为《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揭露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耕地撂荒”、“种地劳动力老龄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对此份调研报告发表见解道:“其他身份也基本是这样,种地养不活人,只能出去打工”

种地养不活人,种地赚不到钱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现在农业领域给出的主流解释有两个。第一是在农业领域,不管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很高。第二是农业产品终究还是要靠自然规律生长发育,即使借助现有技术也仍然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两个解释乍一看有点道理,但实际上都解释的不太到位。因为市场风险不只是农业领域有,其他商业或者是资本市场都是存在一定市场风险的,而且风险的存在只能说明赚钱的概率会被受影响,但是赚钱的区间以及上限是不会被风险撼动的。而第二个主流原因解释更是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触及根本原因。

图片

实际上,种地赚不到钱的原因可以归结在这6大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率限制。我们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农业领域不仅占据的比例小,而且技术革新的速度相较于能够短时间内提升千百倍生产率的资本市场来说,基本上就是“龟速”。这是因为农业本身就是有一定“靠天靠地吃饭”的属性在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的土地生产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千百倍。

第二,国与国之间的隐形竞争压力。中国的耕种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农业发展仅仅是在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这就导致西方的一些国家即使是在中国后面发展农业,但仍然能够依靠农业技术优势做到“后来者居上”。

再加上,欧美一些国家“地多人少”,这就给予了西方国家极大的土地资源优势,而这种优势,我国基本上不会有。这种隐形竞争势必会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压力,进而导致农业人的收益受到影响。

第三,土地资源限制。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土地这种资源无论是什么领域都需要用到。开商场要土地,开饭馆要土地,搞房地产更需要土地,这是因为这些领域都需要土地作为空间场所。

图片

而土地对于农业来说不仅是空间场所更是原材料的来源,这使得农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更大,但是现在国内的土地资源是分散并且是稀缺的,很少有人能够无限获取,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很低。

第四,租金压力。这个租金压力来源于三权分置,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在这其中得到的租金并不多,但对于新型经营主体来说,积少成多,租金的压力也渐渐大起来了。

第五,农业资产季节限制性大。工厂里的流水线机器之所以被称作流水线,就是因为这种机器可以连续不停24小时工作运转,不会因为是冬天还是夏天而受到影响。而包括收割机、播种机在内的农机限制却很大,每年能用上这些机器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天。这就导致农业创收成本增加,而收益下降。

第六,农业不可能市场化。按理来说农业应该是竞争性最强的领域,因为农民众多并且农产品本质相似,但是“民以食为天”,一旦农业市场化,那么吃饱饭在以后可能都会成为一种奢侈。所以国家必须是农业的实际把控人,但从事农业的农民在这种大环境下会变成一个自己挣工资并且自己承担风险的工人。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的结论是农业赚不了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在这些年逐年上涨,也明确表示过要将农业产品的增值收益更多地放进农民口袋里。专家表示,农业想要赚钱,这十种路径你得知道。

图片

第一,规模化。农民现有的经营规模一般就是一亩三分地,想要自给自足很容易,但是想要靠这些地赚钱那就很难了。五千元的净利润对于一亩地来说很多,但是五千元很难能成为养活一家人的收益,在这个时候,种地的性价比远远没有打工来的高。所以规模化是“农业不赚钱”的第一个破局点。

第二,科技化。科技化可以分为机械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两方面,机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人工的投入,而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农业大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科技化的助力。

第三,品牌化。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农产品的出圈,走的第一步就是打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就好比说在2周内卖了140万销售额橙子的新农人阿汤,他成功的关键环节就是打造“就就就”品牌,扩大影响力。

第四,延长产业链。这个破局之道实际上在多个农业相关文件中都有提到过,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种玉米的只靠玉米赚钱,那么他能赚到的钱甚至不够糊口,但是如果除去种植这一环,农户还参与进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那么一份玉米就能赚几份钱。

图片

第五,国家补贴。光靠国家补贴活着的农业是悲哀的,但是没有国家补贴,那么农业什么时候能“支棱”起来呢?

第六,外部化。外部化即不仅仅依赖本行业赚钱,而转向其他行业获取更多收益。就好比说日本,日本的综合农协不仅仅搞农业,还搞银行超市甚至餐馆。

第七,多元化种植并特色化种植。在选择农产品项目时,从赚钱的角度出发,经济作物要远比一般的粮食作物赚钱,而特色经济作物又比一般经济作物赚钱,这就是特色化。多元化即不单一种植某一种农作物,而是种植多种农作物,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后期的采摘等做铺垫。

第八,组织化。组织化就是将众多单一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谈判能力及提高收益。用快递打个比方,如果你是刚刚起步的电商经营者,前期包裹量并不多,因此快递成本降不下来,快递公司也不愿意跟你谈价格。

但是如果众多电商初创者联合起来,扩大包裹数量,这个时候快递公司就会愿意和你谈价格了,快递成本一下降,收益也会相应提升,应用在农业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第九,拓展功能。这其实也是增收的方式,一个玉米地如果是普通玉米地,那没什么增收途径,但是如果玉米地被策划成了玉米迷宫,主打亲子游乐场所,这就拓展了玉米地的体验功能,诸如此类还有生态、文化;以及研学等多种功能可以拓展。

第十,社会化。社会化其实是生产经营者与其他个体或者是企业平摊风险、成本的一种途径。CSA(社区支持农业)就是很典型的一种社会化机制,该机制保障食品安全,并且提供送货上门以及定制化配给农产品的多种服务,以此达到增收目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