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市场快速增长!中国绿色方案如何走向全球?

生物农药快速增长,新生物农药产品登记占比62.9%

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体现,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高地。未来,随着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与落实,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生物农药产品不仅在登记数量上逐年递增,而且在种类上也实现了多元化,涵盖了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个领域。

从登记看,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2022 年,我国登记新农药有效成分53个,其中生物农药38个(生物化学农药12个、微生物农药24个、植物源农药2个),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数量占新农药有效成分总数的71.7%;新农药产品97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61个(生物化学农药14个、微生物农药43个、植物源农药4个),占比达到62.9%。

技术开发方面,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领域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例如,RNA干扰技术(RNAi)已成为生物农药研究的新焦点,同时,免疫诱抗剂、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天敌昆虫和高效微生物菌株的改造技术,以及昆虫信息素和性诱剂、微生物和植物源代谢产物的仿生合成技术等,都在迅速发展,为生物农药的创新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超过260家,年产量约为14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在应用层面,我国生物农药年使用量已达8万吨左右,防治面积超过4亿亩,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

中国绿色创新农业解决方案:齐鲁制药、新朝阳的创新实践

研发生产企业是生物农药产业的核心,在生物农药产业链上中下游中具有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种植、产品应用功能。目前,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已经孕育出一批像齐鲁制药这样在生物源植保产品拥有成熟产业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优秀企业。还有成都新朝阳这样已经步入成熟期的、掌握多种核心技术并拥有成熟产品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

齐鲁制药是生物源植保产品产能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维盐等原料药产品,还在制剂产品上实现了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于2017年成功开发并商业化供应多杀霉素,在此类产品技术创新和生产供货等方面国内领先,产能超过1500吨。齐鲁制药阿维菌素采用高α原药制造,同等剂量下比同类产品药效提升至少10%,且剂型含量丰富,产能达5000吨。同时,齐鲁也是国内最大的甲维盐生产企业,其生产的甲维盐原药具备高纯度、高α值的优势,核心产品之一5%甲维盐ME采用纳米制剂技术,登记用于防控水稻稻纵卷叶螟,优势明显。2022年初,齐鲁制药集团战略重组华星化工,健全了集团三大业务板块从原料到制剂全方位覆盖的战略布局,提速推进华星绿色农药的全链条开发。

齐鲁制药不仅在生物源植保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硕果累累,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储备新型生物技术创新力量。例如,近两年,RNA干扰技术应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控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于核酸干扰素,齐鲁植保也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拜耳等投入其中进行探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新朝阳是工信部首批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二十余年,科研方向涵盖土壤修复技术、生物植调剂、生物刺激素、天然产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生物合成与基因编辑,已打造形成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原药、制剂一体化制造基地和产业化平台,已形成丰富的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和产品。

新朝阳利用天然产物共同萃取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技术等,相继开发出全球首个应用级植物信号分子调控技术-COR冠菌素、天然产物植物内源调控技术-14-羟基天然芸苔素甾醇和新型生物刺激素-SF花粉多糖等多项具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形成了具有改善非生物胁迫、提高农作物对低温、干旱和高温等抗逆生长能力的众多生物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天然化合物系列生物农药和潜在生物除草剂技术,以及土壤酸化治理、盐渍化修复,土壤团粒结构修复、重金属污染修复等生物修护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上均有建树。除此之外,新朝阳还积极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尖端手段进行生物农药的研发。

图片

新朝阳是我国生物农药登记证、登记作物及防治对象最系统的企业之一,已成功获得40项生物农药登记证,并有超过35项登记正在进行中,覆盖的防治靶标对象超过100种。

图片

值此″十四五″关键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全面绿色转型的崭新阶段,这一转型不仅对农药的创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即要求农药具备高效性、低毒性和低残留性,同时也对农药使用的减量化和增效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生物农药,凭借其多样化的作用机制、对环境的友好性、较低的抗药性风险以及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正逐渐成为推动农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