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百葵锐:5年完成4轮超亿元人民币融资,开启生物农化新时代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其产业前景广阔,已在医疗健康、食品、农业、能源化工、消费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据CB 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行业规模达736.93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767.5%。且根据Morder Intelligence预测,2024年合成生物市场规模预计为793.9亿美元,2029年预计将达到1454.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88%。

近期,35斗采访了国内深耕合成生物学的百葵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葵锐)项目研发总监邹宗胜,由他为我们深入解读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农化产品等大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图片
百葵锐企业logo  来源:受访者提供

背靠全球合成生物学顶尖团队,4轮融资超亿元人民币

2019年百葵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并于2021年在深圳建立总部。公司利用人工智能AI与蛋白设计和蛋白分子机器技术,进行高效协同蛋白质设计及底盘细胞工厂的开发,从而开发出性能卓越的生物产品,包括功能蛋白、功能多肽、mRNA等多个系列,在生物农业、皮肤健康、宠物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拥有国内唯一的皮肤杀菌蛋白和抗衰多肽管线、生物合成表面活性剂管线。

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合成生物学国内外重点院校,如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中科院、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拥有20余年合成生物、酶、蛋白及多肽研究经验,并同全球合成生物学一流科研机构长期保持紧密合作。

图片
百葵锐研发团队照片  来源:受访者提供

35斗整理发现,成立仅5年时间内,百葵锐已经历四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亿元人民币。最新一轮为2024年4月进行的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图片
百葵锐融资历程  来源:企查查数据、35斗制图

2020年,百葵锐正式进军生物农化产品赛道。

邹宗胜表示,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2024年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10%。随着国家对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与落实,该领域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减量增效是新型农化产品研发的一项永恒主题。”

据介绍,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选择性强,对非靶标生物、人畜安全、生态环境影响小。并且有效成分丰富,对害虫的作用位点更多,不易产生抗性。这是百葵锐选择以合成生物学切入生物农化品赛道的关键原因。

构建全态链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

百葵锐围绕全态链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打造,已构建五大技术模块,包括蛋白元件AI建模及分子设计,蛋白质定向进化和高通量筛选,基因编辑及底盘细胞工厂改造与构建,RNA的细胞合成,产品的发酵与分离纯化。其中,针对蛋白设计这一核心技术,公司自主开发了AI引擎算法SmartEvolution智造平台,该平台结合高通量筛选系统,能大幅度地提升蛋白/酶的定向进化效率,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发速度。

图片
百葵锐全态链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  来源:受访者提供

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典型的产品型企业,百葵锐瞄准农药这一千亿级市场,建成了国内唯一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量产管线,并成功研发出多个亮眼单品。目前在深圳和天津拥有3000平米研发和中试基地。

“当前,农化领域基本上都是使用化学表活。百葵锐是国内首家做到在此领域使用生物基表活并实现量产的生物技术公司。”邹宗胜表示。

在农化助剂方面,百葵锐超润增效助剂可替代氮酮、有机硅、N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传统化学表面活性剂,具有绿色可降解、润湿渗透、高附着性、增效性能优异等特点,有助解决传统农药药效差及抗药性问题。

其中,活力素A能在油水界面形成稳定的“强吸附”层,乳化性能强,润湿渗透性能俱佳,且具有良好的络合性能,是一款通用性极强的生物表活;活力素B可破坏有害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增强化学杀菌成分的作用,减少其使用量。

图片
百葵锐超润,活力素A和活力素B产品  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植物免疫诱导剂方向上,百葵锐超敏蛋白纳米颗粒在施用后,可与植物叶面快速结合,并高效渗透到细胞间质空间,进一步与细胞受体结合,迅捷地触发超敏反应,从而显著增强各类植物中的天然免疫防御能力。

其效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植株自身的病害防御能力和生长能力,能在促进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大量减少农药、杀菌剂和肥料的施用量。且与传统超敏蛋白相比,其增效幅度可超过100%。作为环境友好型产品,施用方便,可与肥料、除草剂、杀虫剂及杀菌剂兼容。

与农业大规模应用相匹配,百葵锐已开发出可高效生产超敏蛋白纳米颗粒的细胞工厂,该高效细胞基于GRAS菌株,生物安全性高,并易于在大规模生物反应器中使用,能很好满足绿色农业使用的需要。

图片
百葵锐超敏蛋白纳米颗粒  来源: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公司已建成4条20吨生产线,年均产能达4000吨,目前已与国内外农化头部企业取得合作,为客户供应原料。

“生物基产品用于传统农化产品的替代是大势所趋,生物技术在作物增产增收、粮食安全保障方面潜力无限。”

邹宗胜表示,未来合成生物赛道的市场竞争将呈现出多生态趋势。对于生物农化品而言,眼下需重点解决市场推广和降本增效两大难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另外,绿色助剂在海外市场空间较大,未来百葵锐也将加速推进寻求与农化头部企业的“合作出海”。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