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休闲农园经营情况调查

一、调研背景及方法

(一)调研背景

休闲农园是指利用位于农村地区的居民自有住宅或其他合法建筑,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场所,是景观休闲农业的一种产业形态。北京的休闲农园由原来的观光采摘园发展而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休闲功能、服务质量与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作为人口超大型城市,北京市对休闲农业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疫情管控措施,不可避免地对京郊休闲农业造成了冲击。为了解京郊休闲农园的经营情况及疫情影响,北京市创新团队景观休闲农业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开展了相关调研。

(二)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研,调查对象为休闲农园经营主体。通过问卷星设计《北京市休闲农园经营情况调查问卷》,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二维码进行答题;同时与休闲农园经营主体面对面访谈,了解农园经营情况及疫情影响。调查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至30日,共获得有效问卷33份。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表述上的方便,“休闲农园”以下简称为“园区”。

(一)调查对象基本画像

参与调查的园区负责人中,女性(占2/3)远多于男性(占1/3)。年龄主要分布在31~60岁之间,占比高达90.9%;其中31~45岁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57.6%;其次是46~60岁,占比33.3%。园区经营主体类型主要是私营企业(占比87.9%),高达81.8%的园区土地权属为租赁。

参与调查的园区总面积为8162亩,平均每个园区面积为247.3亩。大部分园区面积在100-500亩之间,占比达69.7%。园区面积最大的为2000亩,最小的为8亩。建设用地是休闲农业园区的稀缺资源,2/3的园区没有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有50亩,平均只有4.37亩,占园区平均面积的1.8%。

(二)园区经营基本情况

1、园区的主要农产品

选用综合得分法对多选排序题中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次及排序进行综合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

结果显示,在园区可以提供的主要农产品品类中,蔬菜是休闲农园最主要的农产品(综合得分5.33),其次是鲜果(2.94),第三是粮食(2.06),个别园区还有中草药和蜂产品。

2、可以提供的休闲项目

调查显示,休闲农园可以提供的休闲项目多种多样,但最多的还是果蔬采摘,占比达90.9%,这也是休闲农园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依托农业生产而开发的农事体验和科普研学活动,分别占84.9%和78.8%;第三是亲子活动和手工DIY,分别占69.7%和60.6%。这一类的活动很受亲子家庭休闲游的欢迎。约有一半的园区可以提供户外烧烤、市民农园和露营,这既充分利用了园区空间较大的优势,也满足了游客的休闲新需求。

图片
图1 园区可以提供的休闲项目

3、营销或宣传渠道

图片
图2 休闲农园的营销与宣传渠道

调查显示,园区在营销或宣传渠道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微信小程序、微信客户群、视频号(包括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线下(包括展板、宣传册等)、第三方平台(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他人的视频号、抖音等)、园区自己的网站等,这些目前常用的营销或宣传渠道,每个园区基本上都有不止一种。这些渠道涵盖了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显示了园区在宣传策略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微信小程序、微信客户群、园区视频号的综合得分相对较高,分别为4.27、3.85和3.48,主要是因为这三个渠道能够直接触达目标用户,且易于传播和互动。而线下渠道如展板、宣传册等,虽然覆盖面广,但互动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渠道如园区自己的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得分相对较低(1.88和2.18),是因为这些渠道要么维护成本较高,要么有收入抽成,因而园区很少选择这两种渠道。

4、园区收入构成

从所调查的园区的平均情况来看,园区的收入构成中,农产品销售(除采摘外)收入最高,占总收入的42.0%。休闲农园区的农产品销售一般通过小程序直接售卖,消费者通过小程序下单,农园接单后采摘、包装、打包,快递到家,与传统的经批发市场到商超/菜店/菜市场的常规流通渠道相比,流通链更短,主打新鲜、快速。其次是举办各种活动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3.4%。多数园区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开发了科普研学、亲子活动、手工DIY等项目,增加了收入。第三是采摘收入,占总收入的22.9%。囿于土地性质,只有少部分休闲农业园区有就餐空间。平均来看,园区的餐饮收入最低,只占总收入的11.7%。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仍为休闲农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为开发休闲功能而举办的各种活动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上升到了第二位;农产品除采用配送方式的直销外,采摘仍然是重要的销售方式。

图片
图3 休闲农园的收入构成

5、园区支出构成

从园区的支出构成来看,最大的是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31.4%;其次是生产性投入成本,占总成本的27.2%;第三是土地成本(主要是土地租金),占总成本的16.9%;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所占比重在11%-13%之间。

图片
图4 休闲农园的支出构成

(三)疫情对园区经营的影响

1、疫情期间园区经营情况的变化

图片
图5 疫情期间园区经营情况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园区接待人次、经营收入、雇工数量和总支出均有影响,但影响不同。疫情对接待人次的影响最大,66.7%的园区疫情期间接待人次较疫情前减少了;25.9%的园区反倒比疫情前有所增加;而认为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接待人次没啥变化的只有7.4%。疫情对经营收入的影响次之,59.3%的园区疫情期间经营收入较疫情前有所减少;25.9%的园区反倒比疫情前有所增加;而认为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接待人次没啥变化的有14.8%。

可见,虽然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对人们的出游和聚集有所限制,从而影响到了园区的采摘接待人次,但多数园区采取线上销售、快递到家的方式售卖产品,而且由于疫情期间外埠蔬菜进京受阻,北京地产蔬菜价格上升,所以经营收入的影响较接待人次的影响要小。

交叉分析可知,接待人次和收入增加的园区其雇工数量也是增加的,而那些接待人次下降、收入减少或没啥变化的园区,雇工数量要么没啥变化,要么是减少。这是因为园区生产的连续性导致雇工尤其是长期雇工的需求没啥变化。雇工数量因疫情而减少的主要是临时雇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园区员工以附近村民为主,由于疫情反复,村庄时不时就会采取封控措施,员工宁愿被封在家里也不愿意被封在园区,因而,主动辞职导致雇工数量减少。而以外地雇工为主的园区,员工本来就吃住在园区,基本上不会受到疫情封控影响,因而雇工数量在疫情期间没啥变化。

总支出方面,疫情期间比疫情前增加或没啥变化的园区各占总样本的40.7%。调研得知,总支出增加主要是因为园区疫情防控的投入增加所导致;而总支出没啥变化则是因为园区生产经营照旧,原来的采摘销售改为线上销售,在生产和雇工数量都没啥变化的前提下,因而总支出也没啥变化。

2、疫情后园区经营情况的变化

调查表明,疫情后(2023年)与疫情期间(2020-2022年)相比,园区的经营情况总体上大有改观,但并非一致向好,而是有好有坏,情况较为复杂。

从接待人次来看,疫情后(2023年)接待人次增加和减少的园区所占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接待人次增加的园区略多于减少的园区,占比分别为48.5%和42.4%。从经营收入来看,疫情后收入增加的园区比重为36.4%,而收入减少的园区所占比重却达到了42.4%,另有21.2%的园区经营收入没啥变化。从雇工数量来看,疫情后园区雇工数量增加、没啥变化和减少的园区均占总样本的约1/3,分别为36.4%、33.3%和30.3%。从总支出来看,疫情后总支出增加的园区在调查样本中所占比例最大,为42.4%;总支出没啥变化的占1/3,而总支出减少的园区所占比例约为1/4(24.2%)。

图片
图6 疫情后园区经营情况的变化

3、疫情后的经营意愿

超过2/3的受访者(75.8%)认为未来3-5年休闲农业市场会更好,不足1/5(18.2%)的受访者认为持平或差不多,仅有极少数受访者(3.0%)认为会更差或无法预测。因此,大多数受访者对未来休闲农业市场持乐观态度。

基于对未来几年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乐观判断,经营主体未来几年的投资意愿较高。在调查对象中,表示要增加投资的主体占到了78.8%;其余约1/5的主体表示会维持现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蔬菜、果品和粮食是休闲园区最主要的农产品;果蔬采摘是园区最主要的休闲功能,其次是依托农业生产而开发的农事体验和科普研学活动,再次是亲子活动和手工DIY。

2、园区在营销或宣传渠道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微信小程序、微信客户群、视频号、线下、第三方平台、自有网站等是园区常用的营销或宣传渠道,其中,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客户群最为常用。

3、园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销售(占比42.0%)、活动收入(23.4%)和采摘收入(22.9%);最大的支出是人工成本(占比31.4%),其次是生产性投入(27.2%)和土地租金成本(16.9%)。

4、疫情对对不同园区经营情况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疫情期间约有2/3的园区接待人次下降、约有1/4的园区接待人次反而增加;约有3/5的园区经营收入下降,但也有约1/4的园区经营收入增加;约有1/4的园区雇工数量增加,雇工数量没啥变化和比疫情前减少的园区占比均超过了1/3;总支出增加和没啥变化的园区各占调查总数的2/5,总支出比疫情前减少的园区比例不足1/5。疫情后园区的经营情况整体上有所改观,但并非一致向好。

5、超过2/3的园主对未来休闲农业市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有增加投资的意愿。

(二)建议

1、出台切实合理的休闲农业用地政策

在所调查的园区中,反映最多、困难最大的仍然是用地问题。一是没有建设用地指标,餐饮、住宿、活动等休闲功能无法实现,也少了这部分收入;二是用地成本高。一些园区的土地租金比照平原造林的补贴标准和年均涨幅而设定,这对园区经营造成很大压力。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点产业,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土地问题解决起来虽然难度很大,但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建议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国土资源与规划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针对休闲农业的用地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用地需求,出台符合实际的用地政策,解决用地难题。如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的经验,在不破坏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建设一些临建设施,用于餐饮、活动和露营等,切实解决休闲农业多功能开发的用地需求。

2、出台休闲农业相关人才政策

调研中,用工难,人才匮乏也是休闲园区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休闲农园是一产与三产融合的载体,既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也有现代服务业,既需要有生产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也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青年人才。而如今京郊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休闲农园不仅长期工招聘难,而且农忙时的临时雇工也很难。休闲农园一般因地处偏远,远离城市,青年人普遍不愿意到园区就业,园区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建议政府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休闲农业建设中去;加大对园区农机或智能装备补贴力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休闲农园的用工荒问题;开展休闲农业园区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园区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对园区通用管理软件给予补贴,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尽管现在园区的营销与宣传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园区通过微信客户群可以不断积累私域流量,但积累速度慢,难以满足农产品的销售需求。公众号或视频号的传播效率高,引流效果好,但如果要维护与运营这些营销渠道,则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这笔费用对于很多经营规模较小的园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休闲农园的推介与宣传,同时借助北京市休闲农业“京华乡韵”公众号平台,以区为单位进行主题分类,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相结合展示每个园区的风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园区的知名度,为园区引流,从而促进园区增收和带动农民就业。

4、加大乡村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园区周边的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一些园区地处偏僻,道路交通不是很方便,还有一些园区所处村庄环境差,这些都影响了游客的选择。建议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以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为抓手,在全市开展乡村环境整治,重点是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与美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