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种子市场预测:未来四年或增长128亿美元
知耕研选旨在以研究分析的模式追踪生物科技领域国内外趋势见解,为大家呈现不同行业背景、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给生物科技生态圈伙伴打开创新视角。
转基因(GM)种子市场规模到2028年预计将增长128亿美元,年复合年增长率预估为7.08%。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的推动。
北美市场由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广泛采用和创新进步经历了快速增长。巴斯夫是提供转基因种子的领先企业之一,其产品具有减轻土壤侵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益处。北美市场重点关注便利性、消费者偏好和全球消费模式等因素。据预测和分析表明,北美市场目前需求正在稳步上升,生物技术在塑造农业部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概览
主要市场驱动因素
转基因种子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明显推动了市场的发展。随着对生物燃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市场中转基因种子的采用率也在逐步上升。此外,随着人们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从转基因作物(如玉米、大豆和甘蔗)中提取的生物燃料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另外,针对提高产量、增加含油量和生物量等特性设计的转基因种子,也推动了全球生物燃料扩大相关的生产市场。例如,从转基因玉米中提取的生物乙醇广泛用作燃料添加剂,而从转基因大豆和油菜中提取的生物柴油为运输和工业部门提供了化石燃料的替代品……
重大市场趋势
在转基因种子行业中,数字农业和数据分析的整合已成为市场的一个新兴趋势与重要驱动力,改变了农业实践,提高了转基因种子的市场价值。
数字农业利用卫星成像、无人机、传感器和精准农业设备等先进技术,收集与土壤健康、天气模式、作物生长和虫害相关的大量数据。随后,数据分析算法处理这些信息,为农民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并优化决策过程。在转基因种子的背景下,数字农业有助于在转基因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农民可以利用数据驱动的见解定制种植实践,优化种植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转基因种子品种的性能。
重大市场挑战
垂直农业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技术在转基因种子领域的应用构成了威胁,是市场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传统的田地或温室种植方式不同,垂直农业是将植物垂直堆叠在一起,通常集成到其他建筑物中,如摩天大楼、集装箱或改造的仓库中。在这种种植方式下,只需控制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光照条件,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植物对杀虫剂、合成肥料、除草剂和转基因生物(GMO)的依赖性。
按类型划分的市场
除草剂耐受性细分市场的优势将增加转基因种子的市场份额。除草剂耐受性能使作物承受特定除草剂的应用,同时抑制杂草的生长。通常,这种特性是通过基因改造来实现的,即作物通过基因工程进行编辑以产生解毒或抵抗除草剂活性成分的酶。
此外,抗草甘膦作物,特别是由孟山都公司提供并由拜耳公司经营的抗草甘膦作物,是最广泛的抗除草剂品种之一。这些作物可以有效促进杂草控制,不会损害栽培植物。此因素预计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市场的发展。
按产品划分的市场
市场的动态景观是由农业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所塑造的。转基因种子带来了高产和抗虫性等作物优良品质,因此大众接受度日益提高。大豆、玉米和棉花等转基因作物经过改良,表现出除草剂耐受性和抗虫性等特性,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对抗害虫和杂草,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实验室中的基因剪接和基因沉默等技术用于修改生物体的遗传组成,并增强遗传特征。转基因种子通常被设计成具有除草剂耐受性,从而减少了人工除草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产量。这些技术是通过基因技术和利用病毒载体如根癌农杆菌进行遗传修饰等方法实现的。
预计玉米市场未来将出现显著增长。玉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需求日益增加,主要用于生产乙醇和牲畜饲料。此外,玉米还是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22年美国玉米年产量达到了151亿蒲式耳,比2020年增长了7%。
不仅如此,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创历史新高,每英亩产量达到177.0蒲式耳,比2020年的171.4蒲式耳增加了5.6蒲式耳。此外,玉米还被用于医药、塑料和生物燃料等工业用途。其多功能性促进了玉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种植面积上的产量,预计将推动玉米细分市场的增长,并在未来持续推动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发展。
市场的关键区域
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转基因种子生产和利用的主要贡献者。在美国,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转基因作物是主要的种植品类,其中大多数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具有除草剂耐受性和抗虫性等特性。广泛采用转基因种子的现象由多种因素驱动。其中包括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需求,有效管理杂草和害虫,以及希望通过减少化学品使用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加拿大在区域市场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草剂耐受性转基因油菜品种已成为加拿大农业的主要作物,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农民的盈利能力。因此,这些因素将在未来继续推动北美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发展。
相关信息参考:https://news.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49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