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转基因行业透视

顶层文件再度聚焦,新品种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或开启3-5年的高景气;

商业化落地加速,业绩拐点或至,技术领先的龙头迎来成长黄金期。

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定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具体内容。

通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表述,可以看到诸多值得关注的布局机遇,农机优质企业、自身管理层优秀的农业成长股等有望受益。

一、转基因技术打破传统杂交种属屏障,助力生产力提升

1、转基因技术具备跨物种性状改造、可控性强等特点

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人们需要的目标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使其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从而获得新的品种。目前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中。在植物领域,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常用的目标基因性状有抗虫和耐除草剂。

转基因作物生产流程(以 Bt 抗虫玉米为例) 

图片

不同育种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改变基因的组成来获得优良性状。相比传统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利用的基因来源更广,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②操作目标更明确,可控性更强;③选育周期更短,稳定高效,且后代表现可预期。

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对比 

图片

2、转基因技术带动增产增收,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提高产量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最主要原因。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增产增收、降低农药肥料投入、改善产品品质、减少农业土地占用等多种影响。根据 USDA 对农民种植意愿的调查,提高产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不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原因中占比高达60-80%。其次,转基因作物对于减少农药投入、节省管理时间的作用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原因分布

图片

二、我国转基因技术起步晚,与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我国口粮安全有保障,饲用粮单产、自给率有较大提升空间,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迫在眉睫。在口粮方面,我国稻谷和小麦的整体供需格局宽松可控,单产水平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粮食安全地位稳固。而饲用粮方面,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进口依赖度较高,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玉米方面,受制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匮乏,22年我国玉米单产为6436.10千克/公顷,远落后于美国(21年单产11110.9千克/公顷),竞争力相对不足。自2016年取消临储制度后,我国玉米自给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口依赖度提高,且进口渠道单一,22 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中98.33%来自美乌两国。2023E我国玉米进口量约2300万吨,自给率约为91.12% 

图片

大豆方面,虽然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在种植技术优化改进、机械化水平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呈连年增长态势,但依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20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983.48千克/公顷(同期美国大豆单产为3432.7千克/公顷)。另外,我国大豆进口量始终保持高位水平,预计23E自给率约为17%。因此,在近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内饲用粮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必要性。

2023E我国大豆进口量约为1亿吨,自给率约为17.08% 

图片

根据ISAAA数据,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30万公顷升至2013年的420万公顷,CAGR+20.74%。自2014-2019年,种植面积出现下行;19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320万公顷,五年CAGR+1.99%。从部分国家转基因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之比达到40%的用时来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分别用时14 年、7年、6年。我国与其他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的变化情况 

图片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种植户接受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提升,转基因商业化的普及速度将大幅提升。参照国际经验来看,随着我国转基因研发、商业化推进的加速,乐观预计我国转基因商业化后的6年左右,转基因种植面积占比或可提升至40%。

三、首批转基因品种过审,商业化进程加速中

2020年以来,在政策利好的助推之下,我国转基因商业化进程正快速推进中。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种子问题,我国对种业振兴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连续出台《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法规助力生物育种能力的提升,依法打击制种、售种、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非法行为,落实产品标识管理制度,为转基因商业化铺平道路。

我国转基因商业化发展历程

图片

在推动试点方面,2021年我国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在科研试验田开展。2022年扩展到内蒙古、云南的农户大田。2023年试点范围继续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 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试点效果来看,转基因玉米、大豆的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11.6%。

品种审定是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的信号弹,2023年或将成为我国转基因种子种植元年。转基因作物需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后,方可申报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然后需要通过品种审定,取得经营许可和生产加工许可,才能进行商业化生产。 我国转基因推广审定流程 

图片

2023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我国已累计颁布13张转基因玉米和5张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其中,大北农拥有4个玉米、2个大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杭州瑞丰拥有3个玉米、1个大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竞争优势明显。审定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使用转化体情况 

图片

2023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公告第732号显示,裕丰303D等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脉育526等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业经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

四、转基因相关市场未来规模测算

1、转基因玉米:潜在市场空间约为486亿元

基于乐观预期,若后续商业化销售可顺利推进,估算转基因玉米专利许可费规模可达58亿元,转基因玉米种子销售规模可达486亿元。

①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为6.46亿亩。按照专利许可费大概在10元/亩、渗透率30-90%估算,转基因玉米的单个性状费用约为19-58亿元,每增加一个性状,或可增加同样的规模。

②在商业化率达到90%时,对应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化预计种植面积达5.81亿亩。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年数据,普通玉米种子价格29.18元/kg、亩均用种1.91kg,假设溢价率50%,我们得到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潜在空间约为486亿元。

 我国转基因玉米潜在规模测算 

图片

2、转基因大豆:潜在市场空间约为85亿元

基于乐观预期,若后续商业化销售可顺利推进,估算转基因大豆专利许可费规模可达14亿元,转基因大豆种子销售规模可达85亿元。

①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为1.54 亿亩。参照转基因玉米的专利许可费,假设转基因大豆的专利许可费在10元/亩,按渗透率30-90%进行估算,转基因大豆的单个性状费用约为4.6-13.8亿元。

②在商业化率达到90%时,对应我国转基因大豆种子商业化预计种植面积达1.38亿亩。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年数据,普通大豆种子价格7.85元/kg、亩均用种5.21kg,假设溢价率50%,我们得到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潜在空间约为85亿元。

我国转基因大豆潜在规模测算 

图片

参考资料:

20231210-国金证券-农林牧渔行业研究:11月产能去化加速,转基因品种审定通过。

20231024-中国银河-农林牧渔行业深度报告:“且看种业”系列报告之二-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行业竞争格局将重塑。

20230829-天风证券-300087-荃银高科-上半年业绩保持增长,玉米、棉花品种表现优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