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送上太空?国内首家民营太空飞船企业布局农业

1961年4月,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飞上太空,人类迎来了载人航天时代。

而在人类之前,有一批特殊的“宇航员”,早已成为太空中的常客。1946年,美国发射的v-2火箭附带了玉米、黑麦和棉花的种子。后来,郁金香、兰花、小麦、西葫芦、向日葵、豌豆等都曾上过天。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4000余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番茄、辣椒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经过太空的“洗礼”后早已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航天器为大量的种子开启太空之旅提供了一张张“船票”。那么,搭载育种材料的航天器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最近,35斗采访了以太空飞船设计与制造为主、深度布局航天育种业务的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的科学与仪器部总经理史旺林博士,由他带我们解密航天育种的神秘面纱。

图片
紫微科技公司LOGO

国家队老兵再出发,实现国内民营太空飞船首飞

紫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晓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博士、清华大学仪表仪器博士后,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卫星公司(中国卫星600118)总设计师、副总经理,担任国家载人航天预先研究专家组专家、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专家组副组长等重要行业职务。

伴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SpaceX太空旅行的火爆,以及国家千里往返的货物运输新需求出现,出于对航天事业的创新探索精神和追逐星辰大海的人生梦想,张晓敏于2019年创办了紫微科技(AZSPACE)。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以太空飞船设计与制造为主的商业航天公司,也是北京“专精特新”、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主要以货物运输、仪器搭载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35斗了解到,目前紫微科技共经历4轮融资,融资金额未披露。其中投资方包括联想控股、联想之星、经纬创投等。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过硬、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队伍,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唯二掌握太空飞船技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核心产品为DEAR(迪迩)系列太空船(太空飞行器)。

图片
紫微科技团队成员

A10飞船(迪迩一号·梁溪号卫星)于2023年12月17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双曲线一号Y7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高度500km、倾角97.4°的太阳同步轨道,实现了国内民营太空飞船首飞。

图片
紫微科技A10飞船(迪迩一号·梁溪号卫星)在轨效果图

另外,B300飞船-返回/留轨舱(用于空间科学试验平台)、C2000货运飞船(服务中国空间站运输)、D5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太空旅游及通勤)等系列核心产品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进程之中。

其中,B300系列商业太空飞船首飞日期预计在今年6月,届时将开启太空飞行和提供商业服务。返回版B300采用服务舱和返回舱两舱结构,具备空间试验/返回地面的能力。其柔性载货空间的载货能力达300KG载货空间最高可达1.2m3。

图片
紫微科技B300系列商业太空飞船

2023年11月,紫微科技受邀出席了无锡市梁溪区第二届发展大会并完成现场签约。公司将在无锡市建设小型无人太空飞船研制及小批量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厂房,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规模。

从航天跨界育种,多个航天器投入农作物品种改良

从定位来看,紫微科技的太空飞船致力于成为科学家的太空实验室、企业家的太空加工厂、空间站的“快递小哥”、探险者的太空乐园。

史旺林博士表示,公司的太空探索方案可应用于微重力科学、太空制药、新材料加工等生物技术与大健康领域,太空育种是公司以科技服务产业的一个实践方向。

公司目前的合作对象以政府、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为主,同时覆盖一部分商业企业,在航天育种领域服务的客户累计已有20至30家。

2022年5月4日,天塞酒庄马瑟兰葡萄酒及马瑟兰葡萄苗搭载紫微科技在新疆巴州尉犁实施迪迩七号(DEAR-7)飞行器亚轨道飞行试验成功升空,并顺利返回。

这是我国首个酒庄将产品与葡萄种质送入太空,旨在通过太空过程探究葡萄酒与葡萄苗可能出现的变化乃至基因优化。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2022年9月,延安大学通过搭载紫微科技迪迩二号K系列航天器,实现本地山丹丹、枣、酸枣、大豆等植物材料(含种子和试管苗)4个种类、共计600余克种子飞入高空。

据介绍,这是延安大学自2016年开始航天育种探索以来搭载量最多的一次。该次实验模拟完成了低温、超重、失重、微重力等多个指标诱变。

搭载育种试验项目的航天器,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史旺林博士提到,航天育种是利用空间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多种宇宙射线、复杂电磁场、真空和短期过载等太空极端环境因素,诱使种子发生常规育种难以得到且更具经济价值的基因变异,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通常情况下,种子是伴随着飞行器中的其他货物被一同运输至太空中,返回型飞船会搭载更多种子。项目团队倾向于选择更具变异潜力、更多种类型和数量的种子进入太空。目前,飞行器搭载过的种子品类主要为蔬菜、花卉、中药材等。

在种子保存方面,湿度非常重要,既要避免种子发芽,又要保持种子的活性。同时要严格包装,避免种子碎裂分散。另外,要尽可能将其放置在飞船内的关键位置,增大种子的暴露面积与程度,让其接受到更多太空环境因素的影响。

史旺林博士表示,除常规的种子外,在未来,种苗、酒类酵母、动物细胞、微生物(如灵芝孢子等)等品类都可以进入太空,不断拓宽传统航天育种的概念和边界。

一般来讲,一个项目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地面的周期最长为三个月,便于种子接收到更多太空能量。在此之前,种子的准备可能会有两个月左右的周期。

在合作模式上,公司主要承担育种材料的搭载功能,同时为一些研究型客户提供环境数据、辐射剂量、力、热、噪声、冲击、温度、湿度等研究数据,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作为民营企业,相较于国家队,紫微科技能为育种企业提供更具性价比、参与度更高的项目服务。

史旺林博士表示,未来,公司希望能链接到更多优质的种业企业、科学团队,借助双方的平台探索更多有价值的合作机会。同时,紫微科技将为同一企业、同一品种提供三次以上的种子变异机会,帮助科学家获得更加科学、可靠的验证结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