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制种临界点!2024年多少种企会倒在库存上?

图片
吉林公主岭,大田玉米收获后剩下的秸秆。
  • 刚到货的转基因玉米种子预计在年后迎来销售热潮。
  • 伴随转基因制种面积扩大和种子供过于求偏重,库存的非转基因种子销售将越来越难。“未来数年里将有一大批玉米种子企业倒在种子库存上。
  • 业内人士呼吁,加快销售非转基因库存种子,合理规划新一年的非转基因制种面积。

种子销售滞缓,转基因玉米制种扩大

新一季的玉米种子销售出现滞缓。

在内蒙古通辽,种子销售进度已明显慢于往年。“一般在春节前可以卖出一半种子,但目前进度还不到三成。”当地一个经销商向农财君表示。

“综合因素导致的玉米大幅降价,是种子销售慢的唯一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商品玉米市场终端停滞,玉米价格过低,农户惜售,还未决定新一年种植计划,也未购买种子。具体来看,玉米低价的原因包括去年玉米丰收、进口玉米大增、畜牧饲料需求下降、用于能源加工的玉米需求下降等。

与此同时,转基因玉米种子已开始在多个省份上市销售。“转基因种子刚到货不久,预计在年后才会迎来销售高峰。”吉林公主岭某种子经销商说。

中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试点自2021年开始,2023年结束,2024年将进入转基因产业化示范阶段,转基因玉米种植将扩大至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四川、云南、广西等8个省份,推广面积约1000万亩。“但实际面积会更高。”

据公开报道,2021年我国确定转基因试点面积200亩,2022年10万亩,2023年增加到390万亩,最终推广面积400万亩左右。“过去三年试点面积迅速增加,说明效果比较好。”“农户有很强的持续种植意愿。”

2023年底,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国审,包括裕丰303、郑单958、中科玉505、京科968、登海605、东单1331等2022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的大品种。

“首批通过审定的转基因品种在性状和基因上都比较理想,有望成为未来的主导品种。”业内人士表示。

2024年将是转基因玉米制种大面积开展的第一年。农财君了解到,某大型种企计划在2024年开展7万亩转基因玉米制种。以制种亩产30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1.5公斤计,7万亩制种产出的转基因种子可用于1400万亩大田玉米种植。

种企倒闭潮将至?

全国范围内2023-2024年度玉米种子的总供需比达167%,属于供过于求偏重。伴随转基因持续放开,两位种业资深人士均认为,未来数年里玉米种子供过于求的局面或进一步扩大,将有一大批玉米种企倒闭。

转基因玉米种子已经开始上量。

2023年是中国玉米制种成本最高的一年。业内人士透露,2023年张掖甘州的转基因玉米制种在7万亩左右。2022年有部分转基因种子库存。2024年转基因玉米制种区域将在甘肃张掖甘州区的基础上,增加吉林长春的公主岭等地。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转基因制种将持续扩大,且速度很快。“接下来过审的转基因品种很大概率都是大单品。种子公司必定会扩大制种计划,进一步压缩非转基因种子的市场空间。

非转基因种子的销售“良机”,将随时间逐渐消逝。

有业内人士向农财君表示,假设2024年我国转基因玉米渗透率为10%,2025年为30%,2026年全面放开。如果库存非转基因种子在2024年、2025年无法卖出,将很可能面临“转为商用”的问题。“转基因全面放开后,将有一大批玉米种子企业倒在库存上。”

因此,未来数年的非转基因玉米制种需要“极其谨慎”。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

查询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截至2024年1月29日,全国范围内生产经营玉米种子的企业共2281家。其中,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生产经营范围包括玉米,有效区域为全国的企业仅76家。而获得首批转基因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G证)的仅24家。

“这是中国玉米种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的审定优先向持有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的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向国审品种、市场推广面积大的品种倾斜。

该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基因产业化推进过程中,我国玉米种企由2200多家下降至500家左右,或是比较合理的态势。“大方向必定是头部市场份额越来越大,30家左右的头部企业将抢占一半以上的市场。”

美国于1996年放开转基因作物,在之后五年时间里大约有80%的种子企业消失,80%的品种被淘汰。

中国种业是否会面临类似情况?

“转基因产业化将推动中国种业公司的大整合,这是必由之路,尽管速度会慢些。”有业内人士认为,“还未入局转基因赛道的企业已经来不及了。”

目前的转基因品种尚未能授权代理经营,也未放开省级审定和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等途径。即使未来放开,但一个玉米品种从导入转基因性状到通过审定,需要3~5年时间。

该如何应对?如何得以生存?

针对种子销售和制种计划,业内人士建议,一是加快销售非转基因库存种子,二是科学、合理规划新一年的非转基因制种面积。此外,甘肃张掖、新疆伊犁等主要制种基地要进一步规范市场,降低价格成本,压缩生产面积。

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业内人士建议,尚未入局转基因赛道的企业要找准出路,一是“嫁入豪门”,“打扮一下”并入大公司后做好代理销售。二是“成为豪门”,发展壮大自身,兼并具有转基因品种的中型公司。三是转换赛道,转向从事水稻、小麦、瓜菜等常规作物种业。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