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种业产业发展概况分析:政策推动市场监管持续趋严,行业健康发展
种子产业概述
农作物种子,是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粮、棉、油、麻、桑、茶、糖、烟、果菜、药、花卉、牧草、绿肥及其他种用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等。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类别分为育种家种子、原种、良种。育种家种子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原种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良种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杂交种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种子政策背景
五部门发文,持续加强种业振兴金融支持。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国家政策支持种业振兴持续深化,加强支持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及前期相关会议精神,种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阶段性科研成果等种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将进一步向头部优势种企聚集。同时,种业行业核心发展动能也将加速向科技驱动升级。
种业产业链
种子行业处于农业生产的上游,被称作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故而种子的培育成为上游端最重要的一环。此外,用于提供营养的肥料和用于防治的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中代替人为劳动力的先进农业机械也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生产;中游端涉及了各种农作物种子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下游方面主要是农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按工艺可分为鲜食、初加工和深加工,主要有食用用途,工业加工,畜禽饲料等。
作物种类方面,三大主粮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随着国内农产品机械化率持续提升,高产量品种种子需求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而言,2021年国内粮食需求明显增长,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产量明显增长,2022年来看,小麦和薯类等产量受气候和需求波动等因素导致产量小幅度下降。
全球和中国种业产业现状
全球种业已经形成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其中育种环节是种子产业的核心部分。全球种业经历政府主导时期,立法经营时期、垄断经营时期三个阶段后,现已进入种业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目前全球种业呈现产业链一体化和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的特点。全球粮食产量和需求量同比增长,供需平衡较为稳定,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需求环境。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约789亿美元,2022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约798亿美元。
自从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以种业的科技改革为重心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我国种子行业的市值便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总2015年的117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471.8亿元左右,细分农产品来看,玉米和水稻种子仍是主要占比,2022年我国玉米种子和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为422.7亿元和341.5亿元左右。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足见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种子自身而言,科技含量高的才能更快更好地拓展市场,占领市场,为农民增产增收.我国种业正在快速发展,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种子也纳入商品的范畴,市场需求成为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种子产量和消费量约为2158万吨和2161.6万吨。
我国种子行业进出口情况而言,我国种业整体进出口量对整体供需情况影响较小,进口量略高于出口量。数据显示,2021年受国内粮食需求明显增长,种业供需趋紧带动我国种子进口量小幅度增长至8.44万吨,2022年随着国内种价和需求波动整体种子进出口量小幅度下降,仅为6.37万吨;出口量来看,2021年和2022年我国种子出口分别为2.78万吨和2.77万吨。
种业竞争格局
从全球种业市场份额来看,全球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CR5占比超五成,其中拜尔、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和利马格兰处于领先地位,国种业市场虽然整体规模较大,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相差较大,农户单体种植面积较小且作物品种繁多,导致我国种子销售市场相对分散,种子行业的集中度偏低,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隆平高科位于国内种业龙头地位。
隆平高科是国内最主要种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企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杂交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蔬菜瓜果种子、小麦种子、食葵种子、杂交谷子种子、油菜种子、棉花种子及综合农业服务等,其中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蔬菜种子为企业核心业务板块。随着中国种业需求持续向好,隆平高科经营规模持续增长,数据显示,隆平高科总营收从2019年31.3亿元增长至2022年36.89亿元,其中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营收分别占比35.3%和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