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团队:未来品种创新将以多维需求细分迭代深化

随着全球现代育种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育种过程,降低了育种成本,新品种用于商业化生产和推广的时间被大幅缩短,我国的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也在不断加快,并走向内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深化推进《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以主要“粮油棉”为代表的农作物品种在全球竞争中正逐步建立优势。然而,在面对全国供需双侧改革、极端多变的气候环境、绿色发展的长期需要、农事作业场景变化、生产加工效能转换、下游消费换挡升级和全国各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政策指引、大市场需求和新消费理念的重重背景下,农业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塑形,进而对我国品种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迫切的发展要求,结构化调整和行业领域应用细分将迭代深化。

一、我国农作物品种进步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

 “十三五”时期以育种研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四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砥砺前行,不断深化,成效突出。在“十三五”时期,国审及省审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1.68万个,登记品种21350个。

自1979—2020年全国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17127(个)次,去除同一品种不同省份重复审定,统计得到14121个审定品种;2021年国审玉米品种919个,2022—2023年国审玉米品种分别为827个和764个。1977—2021年共审定水稻品种1625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2971个,地方审定的品种数为13285个;2022—2023年通过国审水稻品种438个和409个。在小麦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麦品种审定总数为3777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619个,地方审定的品种数为3158个;2020—2023小麦国审品种数量分别为633个(106、154、176、197)。2022—2023年国家新审定大豆品种分别为70个和80个,近十年来先后审定大豆品种1930个,我国共育成大豆品种4千多个。2013—2016年期间,我国油菜品种实行登记前共审定272个;2017—2022年,全国共登记1444个油菜品种。而花生品种2022年登记数量达到149个,累计登记花生品种1144个。棉花方面,2011年至今共审定棉花品种2417个,其中国家审定450个,地方审定1967个;2022和2023年分别有49个、51个棉花品种通过国审。甘蔗自2017年实施新品种登记制度以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登记123个新品种。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0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为45%,虽与欧美发达国家65%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但已连续8年稳定支撑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在缩小,在主粮等多项细分领域上甚至能够引领国际。

二、新时代背景下对品种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之后,以新《种子法》实施为中心,继而种业“放管服”改革为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增添了活力。随着品种准入通道逐渐放宽,品种数量剧增,“品种井喷”成了种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复制育种、修饰育种、模仿育种等“搭便车”现象加大,从推广面积、种子销售量等指标的大品种的评判标准发生着重大差别,同质化问题的凸显,本质上也映射出品种差异化创新有提升空间。反之,从品种审(认)定来看,重大性、突破性、特色专用型、营养功能型和落后型(亟待退出)品种已成为我国品种审(认)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面向种业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的需求侧,对细分市场的需要仍存在“供需错位”的不耦合现象。

近些年,以青贮饲用、粮饲兼用、特种专用、鲜食即食、油苔兼用、油花兼用、高蛋白、高油、高油酸、高亚麻酸、高神经酸、高利用率、高抗性淀粉、低致敏、脱水快、抗穗发芽、低破碎率、节水抗旱、高光效、固氮、高叶酸、高维生素E、高叶黄素、矮秆、低镉、宜机、减损、耐贮藏、耐盐碱、耐瘠薄、耐除草剂、抗高/低温等为代表的品种细分领域类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以多抗-广适-专用-多用型、淀粉-蛋白-油料-饲料-燃料加工型、绿色优质安全食用型以及营养健康功能型的农业产业链需求应用主体和领域对我国育种和品种审(认)定供给带来了新的“质变”空间。

三、未来我国种业突破将继承量变走向质变和多样

01、坚持产业导向,构建链条梯次分明的品种科创体系

未来,我国将树立以坚持产业细分为导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链条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品种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提出了新方向,以需导供将在未来长时期作为品种创新的重要指引。在继承过去品种在“相对量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品种创新向“相对质变”和匹配多样性需求转型,是我国种业发展进程中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新要求和新征程。

02、坚持市场需要,确立产业化“精深细”品种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标准总体上秉承“宽严适度、及时调整、相对稳定”的原则,但在具体的审定标准上仍显得相对单一,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产量为纲(这个原则方向不能动摇),确立将高产作为育种目标的根本路径以端牢“中国饭碗”,在产量的基础上加大对种植生产到加工应用再到流通消费的产业发展多样性需求,以及适应消费升级的物理质量指标和健康品质需求的能力的品种表现和高度关注,进一步加强多基因叠加、多性状复合、多环节需要、多消费需求的新品种研发和审(认)定,在以产业化各链条各主体为导向的“精深细”里面,进一步巩固应用目标和科研成果,是适应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体现。

整体来看,品种发展必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农艺农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消费的新变化,实现品种进出管理方案的多元化和品牌化,综合考虑品种各方面各层面的表现,重点突出品种的特色(不仅仅是高产)和类型(不仅仅是种植端需求)。要根据农业全产业链各领域各主体的市场痛点、难点和要点,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绿色生态,建立多需求、多用途、重特点、重效益的鉴定、遴选与推介管理机制。比如对品种实施细分策略,分类指导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施品种质量强农和品类品牌强农;比如审(认)定增加品种品质指标,在品种品质判定方面增加食品加工适应性评价;再比如基于品种评估“四农”(农艺、农机、农化和农产品加工)包括品种生育期、株行距的配置和密度、肥水调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用途和场景等系列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等,集成出一整套基于类型品种的产业链提质增效解决方案,以彻底扭转种业“研产加销”脱节和品种需求标准不统一等现象。

03、在多维度、多层次、多价值上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从来不是一个评判标准,粮食安全既要数量安全,也要质量、健康营养和多样性安全,还要巩固在储备库静态数字数量安全和保持种粮积极性出库后还有入的动态安全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粮食多用途和不同发展阶段下的获得安全,也就是是否可获得以及可持续获得。强化以品种创新作为源头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需的发展基础,树立品种创新适应市场需求为新时期典型标志,加快农业生产-加工-消费场景细分,从保品种数量逐步走向保质量到保多样,整体构建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产业细分需求为导向、以品种“精深细”创新为抓手、以良种+良法为路径、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产出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多维度、多层次、多价值上保障粮食安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