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扔1200万吨,贱卖没人要,国产水果为何总是这么悲情?

 

图片

当日本柑橘在货架上被抢售一空的时候,广西砂糖桔却在以1块钱一斤贱卖。

6月,珠海20万斤滞销瓜果的新闻霸屏朋友圈,8月又看到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的新闻。

有统计数据表明:国产水果的年损耗多达12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

而在国产水果滞销的时候,进口水果的销售量却不断翻番。

根据2021年发布的水果报告来看,当年我国进口水果为702.7万吨,同比增长了11.5%。

包括泰国榴莲、菲律宾牛油果、柬埔寨香蕉、南非梨……进口水果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了。

图片

芯片干不过人家也就认了,为什么连水果都被吊打?

明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本应大放异彩的国产水果,为什么走到了今天的困境?

01、败下阵来的“种子战”

放眼望去,那些卖得好的、人气高的,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品种。

如近几年大火的阳光玫瑰葡萄、红富士苹果、秋月梨、爱媛果冻橙、红颜草莓等,都是引进自日本。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咱们自主选育的品种那么少?

图片

我们先从一株果蔬藤条引发的“天价官司”说起。

2021年10月,中国商人高某、妻子薛某及其公司,被新西兰高等法院判处,赔偿全球奇异果生产巨头佳沛约6742.8万元。

原因是,高某将佳沛公司研究出的“阳光金果”和“魅力金果”的果树芽木偷运出去,被我国果农大规模种植。

图片

事情发酵后,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高某确实侵犯了对方的正当权益;也有人不服气,认为种我们自己的水果,凭什么被外国索赔?

众所周知,猕猴桃原本产自中国,世界上54个猕猴桃品种,中国就有52种及38个亚种。

但最后却是在新西兰被发扬光大,进而打造成世界最知名的猕猴桃品牌“佳沛”,每年生产近8000万箱,销售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气人的是,中国猕猴桃的虽产量是新西兰的5倍,但新西兰却把20%的奇异果卖给了中国,并且供不应求。

价格上的落差则更为明显。

一边是一个售价高达12-30元的奇异果,一边是4-8元每斤的土生猕猴桃,背后的经济效益,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图片

最为可惜的,是武汉植物园曾自主选育出珍贵的“金桃”猕猴桃,却没有国内企业愿意以合理价钱接手。

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尊重和回报,只能无奈地将国内市场专利使用权割爱给意大利公司。

对方承诺不仅会扩大猕猴桃的种植面积,也会继续支付专利使用费。

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荒诞的场景:中国培育的猕猴桃品种,若想要跻身国内市场,还必须得通过国外引进的方式,不免讽刺。

图片

一个水果品种的选育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通常得几十年。

而且,由于对科研成果的保护机制不成熟,往往容易产生辛苦半辈子培育的新品种,还来不及享受这份喜悦,就被偷偷传到市场了,这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种植者需要承担“品种研发成本”,“聪明”的种植户自然更愿意种植那些已经成熟的引入品种,可以很大程度地省去市场教育的费用和时间,看似高效,实则短视。

图片

以国产苹果为例,2016年的产量为4388万吨,其中超过70%的苹果是红富士品种。

有人曾把全国不同产区的苹果放在一起进行盲测,结果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不能准确说出各个苹果的出处。 

这种情况下,大量同质化产品同一时间上市,卖不上价,甚至滞销是必然结果。

02、水果乱象:只挣眼前的钱

我国的水果损耗率高达25%~30%左右,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却仅有不到5%。

这一点,进口水果的基础供应链比我们扎实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见招拆招?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办法。

图片

2021年3月,有媒体爆料,称在享有“沃柑之乡”美誉的广西南宁武鸣区,果商为了保证品相,擅自调高抑菌农药的稀释浓度,安全隐患被长期忽视。

沃柑经采摘后被送到洗果厂,需进行清洗、打蜡并浸泡抑菌农药保鲜。

而在浸泡过程中,会混合使用多种抑菌农药,浸泡后的沃柑未经存储安全间隔期,直接被送往市场销售。

图片
洗果场用完的“百可得”包装袋
图片

抑霉唑药瓶上明确标注安全间隔期为45天

如果担心浓度不够导致沃柑腐烂,果商还可自行购买农药继续添加,如此沃柑可以保存两个月左右,待到价格上涨时再行出手。

这种未经存储降解的果面会有农药残留,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深知内幕的果农自己从来不吃,却对“潜规则”视若无睹,只因这样才能赚到更多钱。

“农药沃柑”不过是国产水果乱象的一个缩影,水果的顽疾还远不止于此。

由于国产水果缺乏规划,果农们习惯跟风种植,一窝蜂的后果是,品质越种越差,价格越卖越低,口碑和人心尽失。

图片

曾经高贵的阳光玫瑰,种植规模高达100万亩,价格也一落千丈,从几百元掉到了10元一斤;

图片

柑橘界的头牌红美人(爱媛28),自日本引进后,从120元/公斤,一路跳水到9.9包邮。

图片

今年秋季“顶流 ”水果——秋月梨,以果皮细薄、肉脆多汁而闻名,2002年左右引自日本。

20多年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可今年刚火一阵,收购价就从6元/斤,跌倒3.5一斤,价格下滑之快令果农猝不及防。

有业内人士,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你就说,有哪个品种是越做越好的?都是越做越差,最后走向消亡的。

盲目扩大规模,种植技术跟不上,口感越来越差,失望过后,被市场抛弃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03、国产水果如何夺回尊严?

近年来,国产水果滞销的新闻频出,如陕西苹果、眉山柚子等,来自进口水果的强烈冲击,压得国产水果毫无还手之力。

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2011-2013年,我国水果进出口还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013年之后,进口水果开始超过出口水果,2016年-2019年基本上呈指数级增长的状态,而我国水果的出口量却是不温不火。

图片

2020年之后,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口水果数量有所减缓,但水果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

国产水果与进口水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安全、品质、品牌、口感等方面。

进口水果的生产国家多以工业化的方式种植,成果率高,且普遍采用光电分级,可以分选出色泽、单果重、糖度、水分都各项指标接近的水果放在一起装箱,保证出品优良统一。

图片

反观我国,到现在还没有标准化的果品质量管理体系,果品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屡见不鲜,无序的发展更是不断拉低着中国水果的总体质量。

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在应用和推广方面的科研成果不过1/3,许多成果未经中间实验和生产实验,且由于专项经费太少,使得许多工作无法铺开和实现。

图片

现如今,我国果业正处于比较尴尬的时期,大而全但比较虚。

无论是市场化研发、标准化种植,还是社会化服务、供应链输送,我国水果产业有太多亟待提高的地方,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但是,如果不能从根上真正重视起来,总是一味“躺平”,国产水果的未来,恐怕依然难逃“一上市就滞销”的悲情命运。

一条道路,只要能通往目的地,就算是窄一点、慢一点,也总有到达的一天。

但前提是,方向要正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