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已进入外行指挥内行,屁股领导脑袋的时代!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

传统农业已经沦为中国最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绝大多数健康优质的农村劳动力是不会选择务农的。而另一方面,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指出中国农业面临的四大问题:

1.日益丧失国际竞争力,表现在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进口日增;

2.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国际水平,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十分缓慢;

3.农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助才能生存;

4.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图片

谁在种地?

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

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的重要理论工具就是刘易斯拐点,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已然接近或达到了这一拐点。但从拐点实现条件的经济学含义来看,农业的边际劳动产出等于城市工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这一现象将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和农业边际产出接近城市工资。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城乡收入扩大的数据严重不符。

图片

一个有竞争力的农村,需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需要较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从这些底层社会成员的构成来看,农村人口依然占有绝对多数。以当前的城市政策来看,能够成功融入城市社会的农民工家庭少之又少,大多数农民工在丧失竞争力的年龄时返乡将积聚更大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当前的农村发展缺乏现代化农业的升级和规模积聚。另一方面,务工人员的二代子女在不同生存环境下的自我认知和权利公平意识的有限觉醒,都将成为民粹主义的温床。不难看出,创造底层社会的上升通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一个有竞争力的农村,需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需要较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产业和人才的发展可以两相促进。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资本的介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会让资本有长期经营的信心。但鉴于农村教育的相对不足,培养合格的农业工人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体系是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的投入。

图片

减税、补贴等方式扶植和激励企业的职业培训和体系建立

职业发展路径的缺乏,也是困扰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城市的障碍之一。在其它行业中,随着经验和技能的积累,都有相对的晋升通道让人力资源实现增值和积累。而农民工群体所从事的加工制造业流动性大,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积累和提升。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职业技能培训缺失的困境。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让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高级蓝领技术工人职业培养体系的建立的动力,这有利于为低收入群体打开一条融入城市、进步发展的可行路径。

图片

政府对市场化人力资源的培养方向固然是无的放矢,然而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扶植和激励企业的职业培训和体系建立,有利于为农民阶层的职业发展营造可期许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或许可以成为引导农业现代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措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