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二十一世纪农业主流方向,农业的零碳之路应该怎么走?

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生态低碳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它的兴起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劳动力不足等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01、农业是世界性的减碳难题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布题为《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的报告。报告显示,农业既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减排刻不容缓。

虽然农业本身是绿色的,但农业生产并不是绿色的,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机设备均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由于农业和林业活动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

如果考虑到食品生产价值链中储存、运输、包装、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比例则会进一步上升至21%~37%。

图片

目前各国各地区政府主要致力于能源、交通及工业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举措。相比农业,这些行业排放量占比更大,且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抑制机制更为直接。

农业减排被很多国家列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抓手之一,随着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给予农业减排更多关注。

图片

我国提出了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技术、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牧草生产固碳技术、渔业综合养殖碳汇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内的十大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

一般而言,单纯就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回报是远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回报,而且“干农没出息”的传统观念和“农业真苦农业真累”的现实情况,让农业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存在天然不足。

图片

加之,农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在农村地区获得的较高收益的机会也远远少于城市,农村地区生活的单调乏味,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留在农业从事农事活动。农地“非粮化”、农民“非农化”的现象凸显,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在农业,农村的主要生活不依赖农业。

在此背景下,尽管低碳农业是有助于农业发展的和增强农民收益的农业形式之一,但农民不愿意从事低碳农业。更何况低碳农业需要的专业知识程度较高、实施难度大、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农民不愿意以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增收的主要形式。

02、数字农业正在成为行业减碳主流

在世界范围内,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五大核心模块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且发展迅速。

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 能够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四大功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图片

以数字技术和智能农机支撑的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

通过数字经济改造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同时有效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同时,数字赋能乡村政务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加强农业减碳增汇数字化核算能力,还可高效监管农业“双碳”战略在基层实施进程,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益。

“无人农场”是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途径,而这正好解决了低碳农业用工荒难题。

图片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数字农业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如英国政府“产业战略挑战基金”将人工智能和数据作为四个挑战领域之一,计划聚焦于精准农业。

鉴于数字农业的广阔前景,麦肯锡的最新报告指出,如果在农业中成功实现互联互通,到2030年将为全球GDP增加5000亿美元的额外价值。

03、我国“零碳农产品”之路

农业减排固碳工作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促进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推动江苏“双碳”目标实现,去年6月,南京白龙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等5家江苏企业取得全国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借助质量认证手段推动企业开展零碳农产品生产经营试点。

“零碳农产品,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播种到采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纪兵解释,零碳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施用有机肥、循环农业等措施实现土壤固碳,达到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相抵的目标。

图片

“我们通过模型预测的方法,根据采集的土壤里的各种指标以及环境数据,来预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后用土壤里面增加的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变化速率来预测土壤里面固碳的量。从采集样品、收集一系列必要参数,到最终计算出碳排放净值,再到分析结果出具报告,整个认证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张纪兵表示,该模型能精准体现不同区域、生产类型和管理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别,为零碳农产品认证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生态低碳农业有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升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