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一体化”的N种路径!多家先行单位实践分享

9月25日,第二十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农作物种粮一体化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中化MAP粮作苏皖省区总经理彭江南,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瞿明轩,合肥菌物谷创新研究院院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王琦,山高荃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晓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副主任钱益亮,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王永玖等出席论坛并作报告。荃银高科副总经理、荃银农科院长张从合主持论坛并作报告。

论坛围绕解决“从种植端到消费端”各环节堵点痛点,构建“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闭环模式,深入交流“种粮一体化”实践成效、模式路径、发展趋势。

图片
论坛现场

种粮一体化模式的成功实践与探索

MAP模式从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坚持“农业价值链共创和共享平台”定位,通过建设区域性MAP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推广提质增效导向的全程技术方案、打造MAP beSide农产品全程品控溯源体系以及搭建数字农业“新农具”等落地形式,带领农民“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图片
中化MAP粮作苏皖省区总经理彭江南

彭江南介绍,目前,在安徽区域建成MAP服务中心30座;农产24个库点,仓容76万吨,全年线下服务面积突破260万亩,线上服务面积累计突破1500万亩,服务增效成果显著。其中,巢湖万亩绿色生态稻米基地,年户均收入较去年跃升76%;濉溪五沟镇万亩“六统一”农场,村集体收入增加100万元;阜南60万亩品牌小麦基地,农户亩均增收超200元。

图片
荃银高科副总经理、荃银农科院长张从合

当前,秸秆综合利用越来越被重视,脆秆水稻“谷草兼用”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脆秆水稻及其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解决秸秆还田问题,有助于解决饲料短缺问题,有助于保障口粮和饲料双重安全。张从合认为下一步,要推进脆杆基因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启动种粮饲一体化产业化研发合作项目,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种子、粮食、饲料、养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未来与农机、畜牧业企业合作,加快秸秆收集打捆裹包一体化机械研发。

图片
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王永玖

安徽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约4300万亩,其中,软麦面积约1000万亩。王永玖分享以皖垦种业优质软麦为抓手,打造“种粮一体化”的经验。针对软麦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痛点,建立育种基地,开展品种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注册“皖垦软麦”商标,牵头制定安徽软麦审定标准,联合成立安徽省特殊用途的软麦联合体。皖垦种业推行“品种+品牌+生产+服务+营销(加工)”模式,不断提升皖垦种业在安徽软麦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一个40万亩,产值16亿元的产业链。

构建“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曾总结食用菌产业是,“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不与农争时、不与地争肥、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可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创造着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十三五”期间,食用菌产业在带动农民脱贫增收、农村生产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诸如“小木耳大产业”的概念深入人心。

图片
合肥菌物谷创新研究院院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王琦

王琦结合实际,分享了如何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为保证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李玉院士提出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体系,在全产业链研发上,开展珍稀菌物资源的保育、发掘菌物多样性与菌物资源的蕴藏潜力、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筛选、大宗与珍惜食药用菌的化学成分研究、大宗与珍稀食药用菌的功能活性开发、食药用菌精深加工、食药用菌设施化、智能化研究等工作,食用菌产业越发成熟,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钱益亮介绍了安徽省鲜食玉米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新业态。为促进安徽省鲜食玉米加工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安徽省鲜食玉米加工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非粮化),2023年3月23日,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组建“安徽省鲜食玉米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

图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副主任钱益亮

联盟针对安徽省区域生态气候差异制定因地制宜的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执行方案,持续强化安徽省鲜食玉米行业产业共性、关键及重大前沿技术研究,注重实效加快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以订单为龙头,以粮源为龙尾,构建高产优质技术管理体系、管家式服务体系、工厂化农场管理体系、农场主成长修炼体系、现代农业智慧感知体系的5S基地管理系统,从中游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为供需双方提供保障。整合安徽省鲜食玉米的研发、种植、加工和销售各领域的资源,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定价,由联盟及各成员单位对外进行销售,实现鲜食玉米产业效益升级。

信息化手段数字赋能种粮一体化

数字农业带来生产力变革,数字农业将有效结合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瞿明轩介绍,数字化贯穿,可以促进育种-生产-市场有机衔接。

图片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瞿明轩

数字育种,实现传统育种向智能高效育种转变。数字种质资源库、高通量表型平台、智能设计育种平台、数字育种/检测实验室等,大幅缩短育种周期。数字种植,粗放型生产向精准式生产转变。数据采集可以实现,构建数字农业的基础能力,作物生长环境变化精准分析预警,作物生长精准分析指导,作物生产风险信息精准分析挖掘。数字产业,大数据技术赋能“种粮”协同增效。例如,国家水稻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采集单品种产业链从生产、价格、贸易、消费环节数据,形成完善的业务管理、数据共享和决策咨询体系,实现生产、管理、服务一体化支撑。

“种粮一体化”平台借助工业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发挥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形成“荃银高科+一村科技+产业合作伙伴+金融合作伙伴”的合作经营模式。彭晓东介绍,通过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深入链接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服务端等多方资源,以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商业模式变革,为农业定制化生产提供服务与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订单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片
山高荃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晓东

2023 年 8 月,光大银行金融赋能“种粮一体化”平台产品上线,成 功探索链接农资企业、经销商、种粮农户等农业主体的种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做出重要贡献。目前“种粮一体化”平台已覆盖安徽、山东省内14个县市区域,上线30余家大型加工企业应用,合作粮食收储库点25个,服务涉农主体3000多,累计线上交易流水超过20亿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