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创新型生物农药企业未来机遇: ″巴西开发、中国制造″出口海外市场

近年来,农业领域的生物投入品越来越多,巴西在该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生物投入品细分市场广泛,价值约6.75亿雷亚尔(约9.3亿人民币),有5000万公顷的土地在应用各种生物产品来防治病虫害。据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的信息,预计到2025年,巴西将成为的全球第二大生物投入品消费市场。

全球范围内,未来几年生物制剂市场将持续增长。据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到2026年,生物投入品行业的价值预计达185亿美元(约1274亿人民币),增长74%,而化学制剂在此期间仅增长3.7%。

巴西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约占中国进口的20%。到2030年,全球动物蛋白消费量将增加25%。考虑到战略定位,中国大型农业公司正在购买巴西农业企业的业务和股份,成为巴西农业领域的主要外国投资者之一。中国企业在巴西农业领域的机遇被广泛报道,但巴西企业在中国农业市场的研究和讨论却很少。

尽管关于2022年底开放中国花生等产品市场的双边谈判取得了良好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豆类消费国,每年消费价值约8亿美元的豆类,而巴西仍将自己定位为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国。

此外,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在世界农业企业进口排名中位居首位,巴西出口的33%销往这些市场,每年价值340亿美元,相当于出口到美国的400%。

巴西的农产品和食品供应,很大一部分与中国的需求匹配,但是中国向巴西出口了更多投入品。创新型巴西生物技术公司有相当大的机会,将过去在巴西市场发挥作用的投入出口到中国市场。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五大农业院校的Esalq USP和中国农业大学 (CAU) 于2020年联合出版了《中国-巴西农业与粮食安全伙伴关系》一书,汇集了中国和巴西专家的文章。

专门从事非商业化生物投入品的巴西公司,也将有机会在中国的农业领域开展业务,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投入品公司,但大多数产品已经商品化,具有中低附加值。生长刺激素、宏观和微生物病虫害制剂,以及含有巴西多种微生物或基于单一微生物的产品,只要在巴西农场证明了其有效性,并由分销农业投入品的中国公司进口和销售,就有较好的机会在中国取得成功。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全球努力减少污染并减少碳足迹的背景下,使用生物投入品具有许多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政府遵守ESG标准。其中许多投入品具有环境和经济效益,生物投入品毒性低,可生物降解,促进农业可持续,与普通农用化学品相比影响较小。

生物投入品是由微生物,甚至植物、有机和天然材料制成的产品,是农民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除了经济收益和投资回报率(ROI)是生物投入品投资的数倍之外,生物投入品还可以代表平均生产力收益的5%至35%。巴西是生物防治领域的领导者,预计2025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市场。

对消费者而言,生物防治是非常有益的,特别在病虫害防治、提高土壤肥力和确保植物的养分供应方面。生物投入品包含生物防治剂、生物刺激素、生物肥料、生长调节剂、生物土壤改良剂和生物接种剂。 

乌克兰和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粮食生产国,战争破坏全球粮食贸易的情况下,多年来北京一直在实施一项政策,即在非洲寻找耕地作为生产和出口基地,旨在减少对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依赖,并降低向中国港口运输粮食的成本。

中国与坦桑尼亚就2020年采购大豆达成了协议。据2020年的数据,这个东非国家每年生产600万吨大豆,据2022-2023年的收成数据,巴西每年生产1.5亿吨谷物。

值得注意的是,坦桑尼亚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没有与中国签订农业贸易协定的国家。以上条约是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承诺的。作为购买谷物和矿物原材料的回报,中国向坦桑尼亚出售电子产品、机械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为贸易平衡提供了支持。

和坦桑尼亚一样,尼日利亚已经向中国市场出口大豆,但与从巴西和美国购买的产品相比,出口量仍然不大,重要的是在非洲生产并创造向中国客户出口的机会。欧洲、阿拉伯和印度已经在这个市场上精准定位,但巴西公司的发展具体取决于非洲国家。

关于巴西在热带农业方面领先的技术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巴西可以从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向中国出口谷物中受益。通过使用巴西的生物投入品,公司可以在成本矩阵中获得优势,特别是那些在非洲建立小型工厂的公司。如今除了少数泛非洲公司(如Dangote Fertilizer)外,大部分贸易的农业投入品都是由印度、中东和欧洲公司控制的石化产品。

除了将生产范围扩展到大西洋彼岸外,创新型巴西农业企业不仅可以从其未来的非洲基地种植和出口,还可以在中国建立企业,为中国市场生产生物投入品,随后将″巴西开发,中国制造″的投入品出口到其他亚洲市场。

鉴于改变全球农业企业和食品工业供应链的战略,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在扩大粮食生产、创新和可持续产品方面取得成功的首批案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农化网(ID:AGROPAGES),作者:B G. Arnaud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