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粮田共同体,打造城乡融合的新桥梁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产业新赛道之农业振兴》,本书即将出版,现在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免费提前预约本书!
目 录
1. 都市粮田共同体——以人为本,城市与乡村的平衡态
2. 产量变流量——都市良田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01、都市粮田共同体以人为本,城市与乡村的平衡态
1.城乡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城乡融合
二十大提出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之间的关系已经全面进入城乡融合的时代!
城乡融合是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城乡一样化。有很多观点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像乡村一样美,乡村像城市一样便利”。但真的是这样吗?
城市的魅力在于高楼林立、繁华梦幻,乡村的美好在于旷野千里,一望无际,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美丽,不能一样!城市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可能一视同仁,经济上的投入回报更不可相提并论,乡村要想和城市拥有完全相同的硬件配套设施,如同城市一般密集而便利,也是无稽之谈!
所以,城乡融合不是让乡村和城市变成一个样,而是要更深入地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2.城乡融合不仅要提升农业生产力,更要搭建城乡间的情感桥梁
在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机制的过程中,诚然通过城市技术、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要素的城乡互通共享,带动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阿联酋和新加坡因国土面积有限,农业种植面积匮乏,这导致它们在城市内部也有强烈的农业生产需求。
因此,适用于都市内部的高端农业生产技术,如高科技集约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生物科技园、创意垂直农场等形式——这些技术和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的是全球农业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以上这些,仅是提升产量相关的全球共通性的城乡互动的话,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现象。
▍1. 中国人爱“种菜”
中国人爱“种菜”,在国际上也是出了名的。只要有土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种菜的身影。这一传统甚至蔓延到了维和部队的宿营区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营地里种菜的军队,甚至还帮助外国友人学习种菜,真可谓有条件时要种菜,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菜。
▍2. 慢综艺创造收视奇迹
湖南卫视王牌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只是通过记录明星艺人们在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作生活,烹饪品尝简单质朴的农家美食,就能创造每季超30亿的播放量,经常霸占全网收视率榜首。
从以上现象中可以看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极为缺失农业的人文体验和情感联结,人们对“乡愁”的渴望已然成为刚需,这种刚需在中国本土有着特殊的存在原因:
第一,农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也是深植每个家庭的基因。即便是在每个城市家庭中,若向上追溯1代或2代,绝大多数都有来自农村的亲人。“以农为本、以土为生”的情感基因,深埋在大多数都市家庭。
第二,中国家庭对孩子健康教育和食育的需求越发强烈。从年轻群体和青少年群体来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经是常态,让孩子们贴近自然、走进农田、了解农业,已经成为当下健康、食育的重要内容。
其中“食育”一词源自日本,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营养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对儿童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到乡村去实地学些农作物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和饮食教育已经备受国人关注。
第三,乡村体验是当代都市人精神需求与现实生活的调节剂。城市人群希望短暂逃离原本生活环境,追求最原始的幸福感。乡村的仪式、生活和人,是城市中缺少的别样烟火味。这也是如乌镇、竹泉村,在开发前期请走了村民,在运营后期又把他们请了回来,让他们或表演或经营的存在于以前的“家里”的原因,目的就是营造能与城市人精神需求相联结的乡村烟火味。
因此,以人为本,架起一座城乡情感互通的新桥梁,将是中国城乡融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这种新桥梁的构建,就如同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一样,形成了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大局观,构建了“都市粮田共同体”!
02、产量变流量都市粮田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都市粮田共同体在兑现农业“高价值”的过程中,人的流量要重于农作物的产量。如果说提升农作物产量,是通过农业技术实现农业高价值的路径,而都市粮田共同体,是通过抓住城镇人群的情感诉求实现农业高价值的过程。因此,对于都市粮田共同体,应将针对城镇人群的新需求提供新体验,把产量变为流量放在首位。
看如今发展趋势,都市粮田共同体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甚至吸引到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投资建设。仅仅几年,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农业粮田的新形式,城市周边也多出了许多农家乐、旅游小镇、度假村。
但是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能 “火”几年?最难的,往往是运营和管理层面。以起源于日本的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为例,在短短的50年间就历经了兴起、形式变动又走向衰落的过程,如今已然困难重重、难以为继。可见,产量变流量也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都市粮田共同体虽然从城镇人的需求出发意义重大,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管理者,都更想知道究竟要如何将“产量变流量”,怎么做、谁来做,才能让项目“活下去”、保持热度?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下面,将从如何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区域打造“都市粮田共同体”进行深入探讨。
1.改造都市,提升空间——打造“农业公园”
在拥挤的都市空间中开辟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田园,可以让市民们种菜、采摘,体验农耕乐趣,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之中从事农业休闲活动,要想持续运营,必须实现高收益。
▍1.“社区农园”打开城市流量空间
目前,中国大都市中的农田,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了。我们先来看一个目前走在实践前端,被各地争先效仿的上海“社区农园”案例——创智农园,它在满足城市人日常生活需求上做得极好,很受周边居民欢迎。
创智农园是上海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地块位于创智天地商圈和老旧小区的夹缝中,沿南北方向呈狭长梯形,总面积2200平方米,长150米,南面最宽处30米,北面最窄处只有5米。2015年以前一直处于闲置废弃的状态,堆满了各种杂物、垃圾,经常遭到市民投诉。
社区花园在一个开放社区里能否正常运转,能否令政府和开发商信服,创智农园正好是一个实践的机会。于是,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提出社区花园公众参与的发展理念,团队开始参与了整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并接手了农园的运营管理工作。
创智农园是上海第一个在开放街区绿地中的社区花园,也是目前唯一以社区花园为主题的公共绿地。农园以生态环保和都市农耕体验为主题,完成基础建设后,由四叶草堂带动居民。加入后续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并提供学术沙龙、自然教育、社区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形式让都市居民重新找到了自己和士地的情感连接,丰富了家门口的生活体验。
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重新链接,社区因此而变得更有归属感和凝聚力。2017年,在上海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微更新的评选中,创智农园作为全球7 个案例中唯一的中国案例,入选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主编的《上海手册》。
这里还设置了欢乐游戏场、休闲桌椅,置物架上陈列着种子,形成一个小型的种子图书馆,周围有适合小孩子用的桌椅,小桌上有各色彩笔。这里的自然体验活动也很受市民欢迎,很多家长带孩子体验农业活动和自然教育。
▍2.“自我造血”是关键
在这些显著成绩之后,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研究这个看似成功的案例,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按照中国台湾及日本的社区营造来讲,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看它能否挺过7年,走过一个完整的波峰、波谷。
据创智农园的设计者和运营者曾经说过,农园一直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为了省钱,团队淘二手市场、购置家具,从农场拉种苗,自己动手修建花园、种植树木;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各处“化缘”,请企业或公益组织认领场地做花园。同时,人员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发现,在设计者和居民满腔热血建设社区农园的背后,通过如何自我造血,实现可持可持续运营,这才是最终发展成功的关键。
创智农园的设计者秉承“居民自治”的原则,从始至终都想避免直接参与社区花园的后期运营,希望把主动权交给居民。2022年12月,四叶草堂还联合一批积极居民共同发起了群众团体——创智农园共建社,社员分为三类:萌新社员、共建社员、组委会成员,只要是社区居民,都可以加入共建社。
共建社通过责任共担、权益共享、财务公开、分工协助的方式期望实现一个收入支出平衡、可持续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开放又有序的组织,能够长久地服务创智农园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活动,管理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俱乐部,管理和维护创智农园环境。
▍3. “社区农园”变“农业公园”
日本是都市农业体验休闲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相对于“社区农园”这种几乎完全公益性的活动,“农业公园”是其更为推崇、更具经济价值的一种都市观光型农业经营模式。
20世纪80年代,日本等地出现以农业公园命名的农业园区,面积从迷你型0.3公顷到50公顷。在保留农田生产性功能基础上,为市民提供农业深度体验,增加特色农业与非农休闲活动,组织多样互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2021年2月,府中市西府农业公园建设基本方针中,农业公园被明确定位为“以市民与农业交流为目的的公园”。其中,“农业公园”的专业化经营模式,是其大范围成功的关键,也为城市中的粮田如何兑现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京是日本“农业公园”发展最好的区域之一。
首先,东京在用地政策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在《东京2040》规划中,在城市更新或拓展过程中,涉及的农业用地可以承担“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提升城市绿化总量,实现“出门见绿”的目标。
通过鼓励在社区附近建设经营性体验农庄、屋顶菜园及农业风景培育区等方式,居民在闲暇之余,可以亲身感受农业技术指导,亲手栽种农作物,让“田园之风”吹入城市生活。因此,东京“农业公园”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在经营方式上,东京发展成熟的“农业公园”虽然同样也以志愿者的形式,鼓励周边居民共同参与劳作、促进园区维护,甚至为周边学校的学生留出职业体验的岗位,但主要的运营管理均由专业机构负责进行。这可不是简单的分区认养。
以东京足立区都市农业公园为例,其原本就是农业用地,后被城市包围,遂转为市民可以免费进入的农业公园。在政府指定的管理机构专业运营下,公园已成功维持了34年,且至今已形成每年游客到访约40万人次,实现收益约3600万日元的良好发展态势。由于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农田管理、活动策划、研学讲解,还是设施维护,管理机构都会更有动力为游客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2017年开始,“JV体验型有机农业”管理机构成为指定管理机构,其不仅在公园内种植了超过60种有机农作物,满足了政府诉求;更与株式会社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及东武绿地株式会社合作,开展了大量经营性活动实现收益 。
这充分体现了“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优势。在最为重要的研学体验和节庆活动组织方面,“JV体验型有机农业”通过活动的更为体系化和多样化,有意识地增加公园“粉丝”。
公园仅每年组织的研学体验活动就接近1100个,参与体验人数近2万人次。这些活动的组织分类明确、内容丰富、细致深入,主要包括有机农业见学、食育体验、安全教育、园艺实践、环境教育、地域文化传承等。
其中,由于“让我们在稻田里做米”等体验活动非常受欢迎,管理机构在每年的4-11月,大多时候能在每个月组织一次,甚至还形成了诸如秋季举办的“红薯收获体验”这类从早上就要排队等候的明星活动。=这些体验带来的收入也十分可观,如“红薯收获体验”活动,每人最低需花费500日元;而“鲜花标本制作”活动,每人则最低需花费1200日元等,不一而足。
这对于不收门票的都市农业公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回报。同时,管理机构每年还会在公园内组织多次大型节庆活动,2019年举办的秋日收获节、冬日城市农业节等5次节庆,就吸引了超过7万人次的游客。
此外,管理机构对公园内有机种植的农产品“地产地消”也是极为重视。一方面,通过农业公园内的餐厅提供生态餐饮服务,人均900日元的消费成为公园收益的另一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公园还通过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向体验者和游客进行销售,并同时在东京的十几处其他的场所、集市也组织售卖活动,虽然这些农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不多(2019年仅约43万日元),但促进了品牌的传播。
通过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运营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城市中的粮田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农耕体验环境,但是只靠情怀和周边市民的一腔热血很可能难以长久维持。只有通过专业团队的商业化管理和运营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市民,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2.改造乡村,挖掘新价值――打造“农业迪士尼”
对于城市周边以乡村休闲为主的都市粮田共同体,其核心“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把城市的人引进来”,即把城市人群对于乡村的关注力转化为购买力,为“乡愁”埋单。
目前,乡村近郊游已经成为城市人群休闲生活的常态。距离城市车程为1-1.5小时的近郊区域,可以更好地满足都市人群近郊短期休闲CBC的需求。所谓CBC,是一种大都市周边短期度假休闲,英文为“City Break Center”。这种休闲体验具有近距离、高频次的特点,城市和乡村的切换感也很强,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此,深受都市人群的欢迎。
与此同时,相较于城市内部用地紧张,可供粮田开发的面积有限,近郊地区位于城市与乡镇的结合处有更好的生态基础,对乡村场景的还原度更高,能让游客拥有更好的乡村体验,是发展商业农旅项目的绝佳地段。因此,乡村近郊游项目可谓百花齐放,特色民宿、乡土美食街、农家乐等比比皆是。
然而,虽然乡村近郊游已成刚需,但是仍然呈现出一种“经营火爆的一床难求”“经营困难的门可罗雀”的态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红经济”“流量经济”更是让这种两极分化现象越演越烈。那么,近郊乡村要如何赚到城市的钱呢?
在当下,塑造强磁极、产生强刺激,才能吸引眼球,引发消费冲动!迪士尼的成功就得益于它极致化的表达快乐、塑造知识(财产)所有权(IP),对身处其中的游客产生了强刺激,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近郊农业休闲上,我们也应借鉴这种思路,将“农业乐园”升级为“农业迪士尼”。
堪称田园综合体中的“迪士尼”的德国卡尔斯草莓农场,就是以“玩儿”为核心吸引力,获得了周边城市亲子家庭的青睐,而且在草莓乐园的带动下,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经营的最成功的大都市周边休闲农庄之一,德国休闲农业的鼻祖。
那么,德国卡尔斯草莓农场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呢?
第一步,以“玩儿”为核心,进行快乐升级。
为了将草莓版迪士尼乐园打造成为吸引力强、刺激性强的超级磁极,卡尔斯农庄组建了专门的旅游公司(Karls Tourismus GmbH)来负责对第三产业的深度挖掘,逐步提供现有的草莓相关的餐饮、酒店、主题乐园等旅游类服务。
通过专业的设计师团队,以草莓为IP,设计出又傻又萌的吉祥物草莓熊Karlchen,并研发出一系列与草莓相关的玩耍设施和游乐项目:如卡尔斯热气球、高架吊秋千、19米高的塔楼滑梯、旋转海盗船、水上游乐球等59种娱乐活动系列。各类游戏的设置以趣味性为前提,让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玩的根本停不下来。
同时,在玩中学、学中玩,草莓乐园也为亲子家庭提供草莓相关食品制作的体验活动,让小朋友亲手实践,探索草莓变身的奥秘。
另外,德国草莓采摘的时间一般为每年5-7月,卡尔斯农庄在草莓游乐之外,专门打造冰雕世界,当然冰雕景观中也会嵌入草莓元素,并植入草莓酒吧、草莓餐饮等功能,共同呈现出冬日的浪漫世界。
可以说,卡尔斯庄园真是将“好玩儿”的元素发挥到极致,真正地成为农业界的迪士尼乐园。
第二步,发展“第六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
所谓的第六产业,是日本首先提出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
卡尔斯农庄就是“第六产业”联动的典范。虽然“玩儿”是卡尔斯庄园的灵魂,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卡尔斯庄园所有的儿童娱乐设施都是免费开放的,农庄的经济效益源于“玩儿”以外的衍生消费。
在草莓一产种植方面,卡尔斯庄园专注于生产最好的草莓,不断推动草莓种植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商。
在草莓二产深加工方面,卡尔斯庄园成立了专门负责草莓衍生品市场的公司(Karls Markt OHG),负责草莓产品的深加工,无限延长产业链,以丰富的产品入侵城市:除草莓果酱外,还有草莓火腿、草莓糖果、草莓蛋糕、草莓雪糕、草莓香肠、草莓面条甚至草莓芥末。
另外,波罗的海的石头、装饰物件、储物件、床上用品、毛绒玩具、水壶、水杯、香水、香精、肥皂、蜡烛、书籍等日用品也被加入草莓味道、草莓形象等草莓元素纳入产品线。
在草莓三产旅游方面,虽然一切游乐设施都不收费,但是草莓采摘和品尝、制作草莓产品体验、特色餐饮、主题住宿等,都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卡尔斯庄园以“草莓”主题为特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经济链,目前已经在德国开设了5家大型连锁农庄、两家主题咖啡店/小农庄和300多家草莓屋销售点。其商业模式也正在向全球外输出,2016年德国卡尔斯总部与余杭旅游集团、浙江卡尔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杭州建立中国第一个全球旗舰庄园,如今该项目作为余杭区重点产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对比来看,这不正是迪士尼帝国的商业模式吗?主题乐园与度假村虽然最受欢迎、是最强的磁极,但并不是主营业务,仅占业务构成的30%,而媒体网络、影视娱乐、衍生品等占有极大比例,成为主要的盈利来源。卡尔斯庄园正是学到了迪士尼的精髓,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吸引力,抓住都市人的眼球,从而拓展草莓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打入城市人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了农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可以说是“都市粮田共同体”的最佳榜样了!
构建“都市粮田共同体”,无论是改造都市还是改造乡村,都是为了满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搭建城乡之间的情感桥梁。但是,任何区域、任何形式的“都市粮田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都不能用情怀来兑现情感,而要依靠更为现实的商业模式。
可见,通过商业运营来追求“高价值”才是真正能够使“都市粮田共同体”产量变流量,走向成功的最佳法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