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前言
休闲农业是一产与三产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是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市民提供农业休闲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北京市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即以“京华乡韵”品牌体系打造为引领,在全市推动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重点实施京华风貌、京华风情、京华风尚、乡韵风俗、乡韵风味等五大重点工程,聚力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厘清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变化历程,本报告从“农业观光园”(即休闲农园)和“乡村旅游”(2019年之前在统计科目中为“民俗旅游”)两种业态对2005-2021年间北京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结构、接待能力、吸纳就业能力、人均消费能力、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明晰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与内在规律,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数据来源于历年北京统计年鉴。
1.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021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802个(户),高峰期从业人员5.1万人,共接待2520.2万人次,经营总收入32.6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5.5%、5.6%、34.2%和30.4%。其中,2021年全市有休闲农园1009个,高峰期从业人员2.95万人,共接待1154.5万人次,经营收入18.4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9.1%、2.6%、33.1%和19.4%;2021年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实际经营接待户6793户,高峰期从业人员2.16万人,乡村旅游接待1365.7万人次,经营收入14.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6.5%、10.1%、35.2%、48.4%。
2.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21年间,民俗接待户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占有绝对优势,比重在86%-89%之间,平均87.3%;休闲农园经营主体平均占比只有12.7%;前者是后者的6.8倍。
图1 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占比
3.休闲农业的接待能力分析
从整个产业的接待能力来看,2005-2021年每个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在9000-18000人之间,其变化基本呈双峰曲线(图2)。2005年,休闲农业每个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为8800人,至2016年上升至17900人/园/户,上升了1倍。随后进入下降通道,2020年降至9400人/园/户,下降了47.5%;2021年又回升至11400人/园/户。
从单个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来看,休闲农园的接待能力要远高于乡村旅游,2005-2021年间前者的平均接待能力(1.35万人次/园)是后者(0.19万人次/户)的6.9倍,两者依次在2016年和2017年达到接待能力最高峰,分别达到1.79万人次/园和0.27万人次/户。随后进入下降通道,2021年又有所回升。形成这种巨大的能力差距与这两种业态的容纳空间直接相关。休闲农园的空间一般较大,比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经营空间要大得多,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游客,因而接待能力较强。图2 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园和乡村旅游单个主体的接待能力
4.休闲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2005-2021年休闲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呈相对稳定态势(图3),每个经营主体的就业吸纳能力在6.1-7.2人/园/户之间,反倒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020年,就业吸纳能力最高,达7.2人/园/户。
从单个经营主体的就业吸纳能力来看,休闲农园的就业吸纳能力要远高于乡村旅游,2005-2021年间前者的平均就业吸纳能力(29.2人/园)是后者(2.5人/户)的11.7倍。形成这种巨大的能力差距与这两种业态的经营规模直接相关。休闲农园的规模一般较大,农业生产和观光采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乡村旅游一般为农户自主经营,以自家劳动力为主,少量雇佣服务人员,因而,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从发展趋势来看,休闲农园的就业吸纳能力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而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则呈缓慢上升趋势。休闲农园的就业吸纳能力最高值出现在2006年,达42.9人/园,最低点出现在2021年,为29.2人/园,降低了31.9%。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最高值出现在2020年,为3.4人/户,最低值为2005年的1.9人/户,上升了78.9%,虽然上升幅度不小,但就业能力空间有限,绝对值只增加了1.5人/户。
图3 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就业吸纳能力
5.休闲农业的人均消费分析
2005-2021年休闲农业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图4),从2005年的66.6元/人上升到2020年的最高点133.1元/人,增加了1.0倍;2005-2021年间平均为91.9元/人,人均消费超过100元的年份只有6年,分别是2013年、2017-2021年。
从不同业态来看,休闲农园的人均消费能力比乡村旅游要高,2005-2021年间前者的人均消费能力(124.5元/人)是后者(58.8元/人)的2.1倍。休闲农园人均消费从2005年的88.5元/人上升到2020年的178.7元/人,上升了102%,只在2014、2016和2021年这三年出现了波动;乡村旅游人均消费却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40.8元/人上升到2021年的103.2元/人,增加了1.5倍。
图4 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人均消费
6.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与农业产值之比分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简称“农业总产值”)与休闲农业收入的比值可以衡量后者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2005-2021年间,北京农业总产值与休闲农业收入之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图5),表明休闲农业的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在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5年北京休闲农业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21.7,至2017年上升为1:7.0,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休闲农业收入减少,这一比值又有所下降,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1:10.5和1:8.3。
图5 2005-2021年北京农业总产值/休闲农业收入
7.结语与讨论
(1)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变化各不相同。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呈现出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其就业吸纳能力则相对稳定,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就业吸纳能力相对稳定是与经营主体数量下降或相对稳定相对应的,未来随着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利好政策的出台,在增加经营主体的基础上,该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而且,预期随着北京休闲农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人均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休闲农业在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休闲农业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不断上升,这其中固然有农业总产值增速放缓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休闲农业的效益和增收能力在不断上升,产业总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增幅。
(3)休闲农园与乡村旅游对北京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不同。从经营主体来看,乡村民俗接待户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比重高达87%;从接待人次上来看,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在休闲农业接待人次中的占比虽然超过了一半,但从单个经营主体来看,休闲农园却显示出了较强的接待能力,占经营主体13%的休闲农园接待了占休闲农业总接待人次46%的游客;从高峰期从业人员来看,休闲农园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更强,占比达58%;从经营收入来看,休闲农园比乡村民俗接待更胜一筹,在休闲农业经营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7%。因此,大力发展休闲农园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科智库(ID:nongkezhiku),作者:王爱玲,原文标题:《【原创报告】2005-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