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错配是肥价最大风险?

关注国内化肥数据的人会留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化肥供应量持续增加,但现货紧张、价格居高不下,似乎国内的化肥需求在无限增长。供应量大幅增加不会错,现货紧张是事实,需求无限增加注定不成立。但如何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呢?笔者建立了以下供求关系模型来解释以上现象。

供大于求模型

假设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国内的化肥(氮、磷、钾)总供应量为3000万吨。其中,国家淡季化肥商业储备、东北等北方春季地区的复合肥企业和经销商储备、其他地区的复合肥企业和经销商储备各800万吨,合计储备为2400万吨,其间农民购肥和用肥300万吨。这种情况下,国内化肥供应有300万吨的过剩,必然表现为价格的下跌。显然,这个模型不成立。

供不应求模型

假设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国内的化肥(氮、磷、钾)总供应量为3000万吨。其中,国家淡季化肥商业储备仍为800万吨不变,但东北等北方春季地区的复合肥企业和经销商储备增加到了1200万吨,其间农民购肥300万吨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其他地区复合肥企业和经销商就只能分配到700万吨的化肥,低于这些地区800万吨的储备需求,供应必然紧张。

东北等地的农民因为害怕化肥涨价,提前购买,其间的购买量增加到了700万吨甚至更高,造成东北等地的社会库存量甚至低于往年的水平,东北等地也不会表现出供大于求。全国化肥从供应过剩300万吨转变为供应缺口100万吨。

这个模型解释了供应持续增加,但化肥供应仍然紧张的现象。东北等地近两年淡储都赚了钱,同样的行为会得到鼓励;经销商资金充足、对取暖季气头尿素限产和煤头尿素成本上升的预期、对出口放松的预期等构成了经销商超量储备的心理基础。因此东北经销商有一万个多储备的理由,找不到一个少储备的理由,化肥超储是必然的,农民提前购肥也是必然的。

虽然以上数据是假设,但情景一定是真实的,新的问题就来了:第一批国家淡季化肥商业储备的投放时间在2月,在东北等地经销商超储和农民提前购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及时释放,甚至被动入库,造成了货紧价扬。到了2月,大量的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开始投放市场,经销商有超量的储备,农民的需求已经提前透支,三者叠加,很可能造成东北等地化肥价格的大幅下跌。

近期,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带来国际尿素价格的持续走低,目前已经同国内倒挂,势必加大国内尿素价格下跌的风险。

来源:农资导报

作者:余雷

编辑:姜颖越

审核:王梅红

监制:蒋善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资导报(ID:nzdbwx1),作者:yulei2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